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济南风采
通讯员 李月明 王全祥 本报记者 王延斌
2010年岁末,两件事引起济南市主要领导的特别关注。
12月7日,科技部组织论证通过“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建设方案”。济南市市长张建国要求有关部门:“对这个项目要全力搞好服务。”
12月17日,济南市与美国休斯公司、北京长城国威公司签署协议,第一期投资8亿元建设济南卫星产业园。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焉荣竹批示:“这个项目要全力以赴支持,确保顺利实施。”
时间追溯到这一年的岁首,科技部在全国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山东省接到的通知不是推荐试点城市,而是直接准备济南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的申报书。当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济南市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城市拿到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授牌。
这是济南的实力。
一份漂亮的答卷
如梦似幻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是济南无法遗忘的自豪。那水与火的交融,柔韧与激情的碰撞,把济南的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传统的济南,有水的柔韧。为了泉水,济南近10多年来跋涉不移,即使是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即,众多名泉仍喷涌不停。
现代的济南,有火的激情。创新驱动,让这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从容穿越世界金融危机的迷雾。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时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2005年到2010年,济南市的生产总值从1846亿元增加到38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06亿元增加到26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20.1%。与此相对应,济南市的各项民生指标不断飘红,在全省乃至全国博得头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80元上升到72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340元增至20800元。
济南是一座传统工业城市。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扶持下,济南建立起了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几个主要的工业重镇之一。但是,这种“产业超工业化、工业超重型化”的结构,受到资源、能源和宏观调控的极大制约,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十一五”开局之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要求,济南要在全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转方式、调结构,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
那是2006年的春天,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济南没有简单地就事论事,就创新而创新,而是将创新型城市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升华。将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主导战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创新,并在全国开创性地建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六大体系”,富有济南特色的创新之旅由此开启。
宛如一阵春风,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新鲜出炉。每年于早春2月举行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表彰大会,成为全市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盛会。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科学技术奖、标准奖、专利奖、技术中心奖、基地奖……济南科技奖励如百花绽放,4年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逾2亿元。奖励金额之大、范围之广,开国内同类城市之先河。
政策激励创新,创新支撑转型。
5年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分别以年均24.4%的速度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5%,比“十五”末提高11.4个百分点,一批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骨干企业加快成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不断增强。
5年里,在“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框架中,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呈现加快聚集之势,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综合性改革试点、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等重大创新活动展开,济南创新创造的活力加速释放,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强。
一串闪光的数字
数字是枯燥的。在我们盘点济南建设创新型城市的5年旅程中,却无法回避这些骄人的数字。
截至2010年末,济南市实现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中国名牌17个,省名牌133个,驰名商标27个,著名商标219个。这些指标均比4年前增加1—6倍不等。也就是说,这些反映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和指标,60%以上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旗帜下完成的。
“十一五”以来,济南已连续4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3年累计引进研发团队26家,成为济南研发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落户济南,将打造成为“中国药谷”……一项项“国字号”创新平台和荣誉花落济南,意味着济南已经走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先行先试的前列。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旗帜下,济南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积极打造高层次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平台,先后举办5届信博会和6届科技展交会,吸引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向泉城聚集。目前,全市建成重点实验室54个,各类企业技术中心187家,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4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19家,研发机构建设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济南拥有大专院校33所,科研机构116家,科技资源之丰富令很多城市艳羡,如何把这些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和发展优势?济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整合省城资源,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互动。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科技联姻,选聘100多名院士、知名专家为济南智囊团,70%以上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
市科技局精心打造“阳光科技”品牌,科技计划管理中,实行网上申报、异地专家评审、技术难题全国招标、科技经费补助、引入社会中介机构等第三方监理机制、审计和纪委等部门全程监督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去年7月,济南科技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对所有科技申报项目实行“一站式咨询受理服务”,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时间和成本大幅缩减,从原先的3个月左右减少至1个月。
一幅美丽的画卷
“十一五”渐行渐远,“十二五”呼啸而来。
随着山东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推进实施,济南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突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展开大规模建设,将济南竞争力提升至国家层面;京沪高铁等一批重大设施建设,推动济南进入高铁时代;十艺节、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功能。
经过“十一五”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济南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
2010年12月7日,济南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成为“十二五”时期济南市的六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创新驱动确立为未来济南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
“十二五”,把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摆在济南面前,也把一幅创新型城市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济南面前。按照2010年2月23日济南市政府颁发的《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2010—2015年)》,到2015年,济南将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经济结构调整、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机制环境、城市承载能力等10个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