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卧底调查钱币投资之乱 有人投资数百万元陷困境
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资料照片
投资者们仅存的“收藏票”证据上,客户名称署名“张先生”,盖章与企业注册名不符。 (潘庆照 摄)
看起来,钱币投资公司正陷入一场“跑路潮”,盛藏轩跑了,大唐文化跑了,典臻商贸跑了……众多以老年人为主的投资者们慌了。
近一两个月来,卢俊玲等七八名老人频繁奔走于工商局和派出所之间,他们所投资的鼎藏文化(全称“济南鼎藏国际文化中心”)并未跑,但眼见着业务员越撤越少,“转移”到了另一全新法人、全新名称的公司里去,他们心里没底了。
但鼎藏文化未跑路的眼前现实和新公司的独立责任关系,让他们追讨投资的维权陷入了困境。记者了解到,这其中的老人投资几千、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都有,有老人透支9张信用卡参与,最高的个人投资据称甚至达到300余万元之巨。他们大部分的眼前现状是——不仅高额的收益率难以兑现,想要回本金都已难上加难。
是投资不当还是遭遇骗局?钱币投资到底是怎样回事?7月下旬开始,记者卧底进入被投资者称作鼎藏文化“转移”成立的新公司——济南博奕现代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奕现代”),一探其中端倪。
A 持邀约短信才能进入鼎藏文化
投资者说:它“转移”了
7月24日一早,卢俊玲等7人准备再次就鼎藏文化的钱币投资“骗局”报案。在此之前的一两天,比卢俊玲大10来岁的张英爱老人刚在鼎藏文化位于万达广场B座1612的展厅内晕倒,因此惊动了派出所民警。
目击投资者的转述和现场录音显示,张英爱是在追讨投资款的过程中引发不适,据称是鼎藏文化方面的人喊着“有本事你就从楼上跳下去,跳下去我也不管”。2015年1月至今,张英爱老人先后两次共计投资86万元,尤其是第二次投资的46万元大都是通过透支9张信用卡筹集,但投资到期后协调退款未果。
卢俊玲今年50多岁,是投资者中年龄比较小的,但她也是投资额度比较高的,她先后投资了近150万元,其中部分资金是由其弟弟方面借的。“起初说收益率20%,一年到期,后来收益率甚至承诺到100%”,卢俊玲的投资也大体分为两次,第一次是70万元左右,鼎藏文化兑付了20余万元,此后她又追加了近80万元,现余130余万元投资没有兑现,不仅收益未得,本金也没要回来。
据报案老人们普遍表示,正是鼎藏文化承诺的动辄20%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吸引了他们,但其实以上承诺均为口头,无任何纸面约定。他们手里唯一的“收藏品全国统一收藏票”(以下简称“收藏票”),客户名称一栏则只写卢女士、张先生等,并非全名。企业盖章则是“济南鼎藏国际文化中心专用章”,而据投资者反映和记者查证,鼎藏文化的企业注册全名应为“济南鼎藏工艺品有限公司”。
除卢俊玲和张英爱之外,报案的其他几名老人的投资额大多在几万至十几万不等,他们大体属于中小体量的投资者,而据称在卢俊玲和张英爱等之上,更大体量的投资者的投资额度甚至达到300余万元。多位投资者证实,在此前鼎藏文化召开的一次投资者的类似联谊会上,至少有400余名投资者到场,其中大部分为老人,所有人都投了钱。
据了解,他们所投资的是钱币收藏品,包括各种纪念币、外币和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等。投资者反映和提供的“收藏票”显示,有的投资者甚至“全款已付,货未提”,连自己投资的东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7月28日,按照投资者所反映的情况,记者曾试图深入鼎藏文化位于万达广场的展厅探访,但一进门口即被前台拦住——没有邀约短信不接待,记者当时看到除前台外展厅内另有3名男性工作人员,他们或坐着、或眼盯着手机,展厅里没有来客。
这正是投资者们所担心的,据他们了解和证实,鼎藏文化原有的不少工作人员现已转到与万达广场高架之隔的银座晶都国际广场1号楼6楼办公,那里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叫做“博奕现代”。“鼎藏文化要‘转移’!成立了新公司谁还认旧公司的烂账?”于是他们更加大了追讨投资的力度,有的投资者甚至每天守在鼎藏文化的展厅,死缠滥打,另外也害怕他们跑了。
B 博奕现代是鼎藏文化的子公司
人事主管说:它们是独立运营的
然而,眼见并不能为据。虽然众多投资者证实鼎藏文化的工作人员“转移”到了博奕现代,但公开的企业注册信息显示,鼎藏文化成立于2013年5月13日,法人为李建威,2014年4月17日法人变更为余红星。博奕现代成立于2015年4月29日,法人为刘冬冬,从表面上看来两家公司并没有关联。
记者注意到,鼎藏文化的经营范围为“批发、零售:工艺品,现代字画,玉器,金银饰品。(须经审批的,未获审批前不得经营)”,博奕现代的经营范围为“批发、零售:工艺品,现代字画,玉器,金银首饰,家具,邮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而据投资者反映,两家公司的主推业务均为钱币投资。
鼎藏文化与博奕现代到底什么关系?7月28日,记者按照鼎藏文化的招聘广告联系应聘销售岗位,其工作人员表示招聘已改为博奕现代的岗位。“博奕现代是鼎藏文化的子公司”,该工作人员如此解释。
7月30日,记者如愿应聘到博奕现代的销售岗位,被通知参加培训。在上午的培训会上,自称博奕现代人事主管的尼姓女士表示,2013年至今,鼎藏文化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而博奕现代正是鼎藏文化之后的第二家公司。
对于另起炉灶成立新公司的原因,尼女士说,一方面鼎藏文化位于万达广场的展厅面积有限,另一方面博奕现代增加了玉器、字画等的产品品类。尼女士强调,鼎藏文化与博奕现代是独立运营的状态,也就是说责任分离。
投资者们担心的正是两家公司的责任分离,“也就是说鼎藏文化的账,博奕现代是不认的。”与记者同时参加应聘培训的的两位应聘者,曾在其他同类公司就职,他们初步证实了投资者的担心。她们表示,诸如钱币投资一类的收藏品投资公司兴起于2013年前后,从北京等地进入济南,此类公司以高收益为饵获取投资者的投资款后,惯常以另起炉灶的方式规避责任。
但投资者们的担心并不能成为警方立案的依据。7月24日,七八名投资者集体赴公安部门报了案,但鼎藏文化并未跑路的现实,直接左右了警方对此事的定性,来自卢俊玲等的反馈称,直至今日,警方并不能就此事立案,他们追讨投资的维权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无奈之下,以冯亭中为代表的投资者只能寻求从鼎藏文化到博奕现代的业务过渡。据冯亭中反馈,与他对接的鼎藏文化销售人员表示,想要如此还需追加20000元投资,“再投20000块钱就可以连同此前的十余万投资一起由博奕现代兑现。”尼女士也表示,博奕现代成立的第一个月即完成50余万元的业绩,这是在仅两三名原鼎藏文化投资者中完成的。
C 钱币投资、销售手段如出一辙
“老师”说:收益率、投资期限说了就没打算兑现
卢俊玲、冯亭中等自认为是觉醒较早的,据他们称身边的诸多投资者还蒙在鼓里,对鼎藏文化抱有理解和幻想,“人家不是没跑吗?”另外鼎藏文化承诺的文交所上市对他们也是极大的诱惑。
这在博奕现代展厅部销售人员渠女士看来,正是“洗单”的效果。7月30日起,渠女士成了培训记者的“老师”,她说她已就职一年左右,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在别家做死了客户“洗单”后再“开单”。
7月30日下午,一名经历了大唐文化跑路的投资者来到博奕现代的展厅,他想把“砸”在了手里的投资钱币转让给博奕现代出售。因为在对外的宣传中,博奕现代宣称的是收藏品的交易平台。渠女士接待了他,推介的是正在主做的古钱币投资,“我们在年底左右将举办一次古钱币的交易会,只要你投资了我们的古钱币,到时候就可以带着这套大唐文化的钱币一起来参加交易。”“还得再买你们一套?”在大唐文化受伤了的投资者有了警惕,拒绝而去。
渠女士说,他们主做的其实一直是投资类产品,因为其业绩额高。“一定不要把投资期限说死了”,渠女士教导记者要为以后周旋留有余地,基本上,收益率、投资期限等说了就没打算兑现。
“客户跟我翻脸怎么办?”记者不禁问,“现在欠钱的是大爷”,渠女士答,“实在不行就推给公司处理。”
卢俊玲等投资者证实,渠女士的手段与此前鼎藏文化如出一辙,投资期限到期后大都没有兑现,即便少有兑现,也有让投资者加大投资的其他要求。卢俊玲们表示,正是因为已有现金投入,为了保证这笔钱不打水漂,他们只能听销售人员的,他们后期追加的投资一部分是收益诱惑,另一部分也有“保大盘子”的考虑。据不少投资者称,为了自保,甚至有投资者充当公司的耳目或为公司拉拢其他的投资者加入。
这也正是渠女士所称“洗单”的重要所在,她表示,只要“洗”好了,把老人所有的钱掏干净,还能让他们出去借钱、套现信用卡,“就是洗脑。”
把做死了的客户推给公司看似的确是鼎藏文化的惯用手段。此前本报曾报道过市民李女士在鼎藏文化购买10套“国钞金典”纪念币,回购期满且已超期近半年仍未实现回购一事,当时鼎藏文化的前台工作人员回复相关销售人员可能已离职,客户交接和处理进展则需要公司核实。而截至记者发稿,鼎藏文化方面再无反馈。
投资者咨询的工商部门回复称,钱币投资公司在注册时,肯定是走的正规合法程序,但是后期如果有超范围经营的情况,他们很难及时监管到位。像卢俊玲等的情况,因可能涉及消费欺诈,可到当地派出所报案。在此前针对类似事例的采访中,工商部门也有如此表态。
卢俊玲说,他们也曾咨询过法院,因为唯一持有的“收藏票”的盖章与公司注册名不符,上诉这条路也不太可行。截至记者发稿,来自投资者的反馈称,冯亭中到底还是追加了20000元的投资,把业务转到博奕现代去了,“他比较能闹”,有投资者总结说,而其他大部分人还在望眼欲穿。(应受访者要求,投资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