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旧村改造后的村民:没地种不习惯 再就业成难题
城中村改造,比村变居更受关注的是村民变市民。上了楼,他们如何适应城市生活?除了保障房的收入,这些新市民靠什么来增加收入?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
盼着旧村改造 又不了解政策 走进刘智远村,一路看到的是顺着大街小巷流淌不息的肥皂水等生活污水。“都说刘智远村好,满街污水跑,老头老太太都摔倒……”刘智远村一位八旬老太太向记者念叨起自编自嘲的顺口溜。
在贯穿村里南北、长一两公里、宽三四米的主路上,更是一路泥泞,路边不少地方还长出了青苔。70多岁的村民李先生说,“村里没有下水道,常年都这样。”多名村民向记者表示,盼着旧村改造,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只是不太了解具体的政策,存有顾虑。
“当初搬的时候,说是两三年就能回去,现在已经4年多了还没搬回去。在这里的租金是每年2500元,我们两口子每个月有600元的租房补贴,还能余出来不少。”在刘智远村里租住的邻村北胡村村民尹女士有一点抱怨,但也掩饰不住喜悦,“这几年我们经常跑回去看房子盖得咋样了。现在终于盖好了,这月26日我们去抓阄,然后装修完就可以搬回去了。”尹女士“守得云开见月明”,让旁边的两名刘智远村村民多少有些羡慕。
与北胡村只有几百户居民相比,刘智远村有1700多户、5000多人,改造难度更大。
以前墙根晒暖 现在阅读锻炼 就在刘智远村村民期盼改造的同时,不少村子的村民已住上了新楼。2005年启动改造的牛旺庄如今已变成了漂亮的牛旺社区,原先的村民也变成了居民,大家的生活习惯正逐步发生着变化。对此,牛旺庄社区居委会的王茂民深有体会。
“8年前的牛旺庄还没进行旧改,村子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草野坡,破砖烂瓦常见,房子很矮,道路很窄,农闲的时候村民喜欢靠在墙根晒太阳。建成社区之后,有了社区广场和阅览室,大家闲暇时都喜欢参加活动。”王茂民说,到了晚上,社区广场上的热闹程度可以媲美泉城广场。
牛旺庄旧村改造过后,建起了一个3000多平米的社区大广场,广场划分了活动区、休闲区和健身区,在广场南部有两个大篮球场,广场北面的假山附近搭建了一个供居民表演用的小型舞台。“广场东面有网球场和门球场,还有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呢!”居民王大娘说,这里的老年人门球队可厉害了,曾经在市里组织的比赛中拿过第二名。
在牛旺庄社区的西北处,有一个免费的图书阅览室,面积有300多平米,藏书大约7000本。王茂民介绍,阅览室除了供大家阅读外,还配备了10台电脑,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上网阅读服务,“闲着没事的居民,也喜欢到这里来转转、看看书。
城中村的另一群人
王官庄108号是济南无线电二厂的老宿舍楼,每到雨季,这里总要被倒灌上几回。这里的人对城中村改造的关注度,不亚于那些本村的村民。他们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改善现在的居住条件。
之前几年,无线电二厂的这些老职工们,也曾听到过这里要改造的消息,但是却没有改造到他们居住的这栋老宿舍楼。当时,附近有很多建筑工人,刘海特意在楼下开了一间杂货铺子,生意红火了一阵子。后来,新楼起来了,那些建筑工人也离开了,刘海的杂货铺子就一直惨淡经营着。周围片区的新建设,使得他们的老楼地势相对低了下去,排水管道也受到了影响。
32年前,这栋红砖楼刚建起来没多久。刘海受到厂里照顾,分到其中一间作为婚房。在那之前,他自己租房居住,每个月房租5块钱,单位里还给报销两块钱,尽管花费不多,但刘海觉得,那也不如有自己的房子。
那个时候,装修还没有流行。刘海和妻子简单拾掇了一下就搬了进来,一直住到现在。“有家才踏实,温暖。”刘海说。其实,当时两口子也没怎么待在家里,就连吃饭多数时候是去食堂,厂里正号召“苦干巧干拼命干”,他们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结婚三年之后,这间房子里多了他们的孩子。小姑娘长成大姑娘,直到出嫁才从这里搬走。
这栋红砖楼正在跟着里面的那些住家一起慢慢变老。如今,刘海已经63岁,当年的小伙子已经成为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彼时的新楼也日益破旧,墙体都出现了裂缝。前一阵子,奉化楼房倒塌的新闻也让这里的人揪心了一把。
初搬来王官庄这里的时候,附近还都是农村和农田,如今高楼尽起,曾经矗立的这栋6层高的楼房位置反而成了低洼之处。住在这里的人说,一遇到大雨,一楼过道里的水可以没到大腿根。一楼的住户付桂琴为此不得已将家中90多岁的老人送到妹妹家去,门槛垒高了三五次,最近计划再加高一层砖。50岁的李彬算是这栋老楼里的壮年人,加之又恰好住在一楼,碰到非出门不可的老人和孩子,他便蹚着水把他们背出去。最近,他将家里的卫生间改造了一番,以防雨季再来的时候倒灌渗水。
他们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王官庄被列为济南市中心城城中村改造建设计划的消息,但是又不确定他们的房子是不是也在改造片区之中。王官庄108号的这栋单位宿舍老楼,立在那里,有些孤单。住在里面的那些老职工,虽然并非这里的村民,却也和城区有了一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