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北京买房故事:想有饭可吃,还是有梦可做?
《博客天下》总第235期 文/ 裘雪琼
“人只活一辈子,为什么不选喜欢的方式去活呢?”朋友的这句话,动摇了她持续在北京待下去的信念。
1990年出生的沈梦笙,是一年半前离开北京的。走之前,她将户口挂靠在北京市人才市场。
2015年初春,沈梦笙临时起意去天津游玩,彼时正在昆山创业的朋友在必胜客跟她见面,两人聊了一晚上哲学、政治、社会问题,其中包括“换工作”,朋友还启发她罗列出3条退路。
回北京不久,朋友向她发出了共同创业的邀请,沈梦笙想了想,决定赌一把。毕竟自己还年轻,尚有资本试错。
她曾经考虑过在北京买房,但没想到,在离开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北京房价会经历又一波快速上涨。2016年1月,北京的房屋成交均价尚在41583元/平方米,到了9月,已飙升至51199元/平方米。直到9月30日新的限购政策出台,凶猛的涨势才逐渐松弛下来。
不过,它涨得再厉害,和沈梦笙也没有关系,因为“不愿为房贷绑架”。在北京买房的念头在她心里盘桓了3个月后,已经“死透了”。
在房价涨势良好的2016年9月,北京好友曾打电话约她炒房,她拒绝了。朋友给出的条件很具诱惑:“你单身,不在各种限购政策里,经济条件也有限。我们可以联手炒房,你出户口,我们出钱。”
和沈梦笙的心灰意冷相反,同是2013年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的王哲,眼下对购房这件事正充满热情。他定了个2017年“小目标”:在北京买套房,有个自己的地儿,再养一只小猫。
半个多月前,王哲顺利办好北京户口,正式具备购房资格。此前半年,他和家人做好了卖房筹措资金、了解北京各区域房价的功课。新年伊始,他将购房大计从网上看房晋级为实地考察。
他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读研究生时“玩得很好”的同学李安然,与他同龄,但已经是“四有女青年”了——有男朋友,有北京户口,有北京车牌,有北京房子。
但他不知道,看似什么都有了的李安然,一样压力重重:房子是她还在黑龙江上高中时父亲买下的,相当于提前就在北京为她圈了地,如今她和男友的工资加起来一万出头,虽然不用缴房贷,花起来也要精打细算,这让她形成了用手机APP记账的习惯;另外,结婚、备孕都已提上日程,为将来小孩考虑,他们想买一个学区房,哪怕只有几平米,可只靠他们自己的话,根本负担不起。
这是3个年纪相仿、来自不同地域、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90后的故事。面对北京的高房价,他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沈梦笙决定暂时“逃离”,王哲有意“征服”,李安然介于前两者之间,没想过逃离,但也很难燃起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