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承镇老人逝世 曾经救助的流浪儿前来送别
作者:孙华 刘有杰 来源:济南的吧
在老人看来,照片是对生活的忠实记录。
2008年12月3日,由本报组织的“雪中送炭”活动为郑承镇老人家中送去了爱心炭。
昨天下午,济南时报工作人员赶往设立在新菜市街4号的郑承镇老人的灵堂,沉痛缅怀郑承镇并敬献花圈。
曾经被郑承镇救助过的流浪儿童,不少现在都已长大成人。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他们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送“郑爸爸”最后一程。
当年的流浪小子,如今成家立业
“你瞧,墙上那张合影里的小不点,就是我。当时是1995年,我才13岁!”昨天一早,王建波就从泰安赶到济南天桥区北坦社区郑承镇生前所住的地方。
他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孩子,跟家人吵架后,跑到外面流浪了两三天。在济南火车站,他遇到了郑承镇。看到王建波不愿回家,郑承镇便说:“跟着我吧。”王建波到了郑承镇的住处,看到还有别的流浪儿童在那里。
当时的郑承镇,在一家单位做保安,每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郑爸爸白天送我去电影院,给我买上票,晚上接我到他住的地方睡觉,其间一直帮我联系家人。”
然而,被家人接回的王建波依然经常外出流浪,郑承镇收留了他,给他联系了学校,让他好好读书。王建波在郑承镇处一待就是近3年,他在二七新村的梁庄小学从三年级一直读到五年级。“我在的时候,郑爸爸收养流浪儿童最多的时候有6人,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像亲兄弟一样。”王建波回到父母身边念完了中学,随后又在郑承镇的帮助下,到济南塑料三厂工作,干了3个月后就去参军了。
现在,王建波在中铁十四局上班,在泰安买了房子结婚生子,儿子4岁了。回想当年,他感慨道:“是郑爸爸一句‘跟着我吧’,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跪在遗像前,连喊三声“爸爸”
“那时我们都在大铁门后边轮流洗澡,爸爸给我们烧的热水。”盛善硕指着院门口的铁门对记者说。现在门犹在,人已去。“看了电视新闻,我才知道郑爸爸走了,我还没好好孝敬他老人家。”盛善硕告诉记者,14日晚10点多,他开车从济阳赶了过来,到济南已是深夜12点多。15日早晨,他跪在郑承镇老人的遗像前,喊了三声“爸,您老走好”并磕了三个响头,之后泣不成声。
7年前,18岁的盛善硕年轻气盛,一人来济南打工,可刚来就丢了钱包,他只好到处游荡。郑承镇把他领了回来,一待就是半年。“郑爸爸对我非常好,这里的孩子两三个月就会换一拨,但他对孩子的爱从没有减少。”如今,盛善硕在济阳开面点店,结了婚买了房,“去年我过来看过他,当时身体还好好的”。他这辈子都会记住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要学好,不做坏事”。
留在这里,一待就是6年
昨天早晨,曾被郑承镇收养6年的李大勇也从枣庄赶来送老人最后一程。抚摸着当年的合影照片,李大勇几次哽咽。“要不是郑爸爸把我领回来,也许我会学坏。”1998年,李大勇带了100元来济南寻找失踪的弟弟,钱花光了,他只好沿街流浪。当时他只有14岁,第一次在火车站见到郑承镇时,郑承镇还领着一个小孩。开始他怀疑郑承镇是坏人,但那个小孩对他说,自己无家可归,是郑承镇收留了他。回到家后,郑承镇给李大勇洗了衣服,并烧水给他洗澡。因为长时间走路,李大勇的脚肿了,郑承镇边给他揉脚边催他睡觉。“他抱着我的脚睡了一夜,这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幕。”“最让爸爸生气的事就是孩子们打架或者偷别人家的东西,他气急了也会说要揍我们,但那都是吓唬人的。”李大勇在济南塑料三厂工作,以前隔十天半个月就回来看望一下郑承镇。
(记者孙华 刘有杰)
200多封书信见证爱心
其中大都是被收养的儿童所寄
在整理郑承镇的遗物时,大家发现这间破旧的平房内有一个包裹,里面整齐地放着200多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近期。
记者翻阅了其中一部分,发现基本都是被收养儿童回家后、长大成人后、读了大学后、参加工作后给郑承镇写的信,还有一些是被收养儿童离开郑承镇住处后,给仍在这里生活的儿童写的信。以下是3封较有代表性的信件(节选)。
(记者孙华 刘有杰)■寄自安徽的信
干爹:
您好,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我们于7月12日收到了您的信,全家都很高兴。那时正在考试,所以没能及时回信,请您见谅。我的一位大哥哥考上了大学,我十分高兴。干爹我这次考得还是很好的,我会向大哥哥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向您汇报……
毛毛 1998年8月8日
■寄自济宁的信
剑波:
你好,郑大爷也好吧。
……我早已考完试,昨天已发榜了,考得还可以。我考上重点高中了,我们班一共5个人。很怀念在郑大爷那里的时光,更想念郑大爷。有时间我会回去看望你们的……
祝郑大爷和你都身体健康。
小翼 1999年6月28日
■寄自河北的信
郑兄:
您好,首先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
……孩子淘气,跟家人发生矛盾后,流浪到济南,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多亏您及时救助,他没有在社会上学坏,没有误入歧途。是您,让我们感受到山东人宽厚的心胸,看到了人间大爱……
小军的家长 2000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