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慈善超市遭遇“水土不服”?
市民在慈善超市购物(资料片) 记者 崔艳红 摄
2004年12月8日,历下区甸柳慈善超市在甸柳二区开业,这是济南市首个慈善超市,历下区在济南市率先引进了慈善超市这种救助模式。2005年8月17日,历下区首家慈善超市中心店在燕山街道办事处开业,并在全市率先引入了市场连锁经营的模式。之后,慈善超市像雨后春笋般在济南市迅速增加,如今济南市的各个区县都有了慈善超市。
但多年之后,慈善超市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杨景兰承认,目前历下区的慈善超市都不景气。甸柳慈善超市当初开业的时候经营面积加上仓储,有一百五十多个平方,如今只剩下了一半面积。仓储的位置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加工厂。
甸柳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马帅一直负责甸柳慈善超市,非常了解超市的发展过程。“慈善超市建成之初是可以接受社会捐赠的,那时候市民热情比较高,捐赠的旧衣物很多,尽管旧衣物进行了消毒,却很少有困难家庭来买。”马帅形容说,最多的时候仓库都盛不了了,堆得满满的,没法变现,还要过段时间就去消毒,花费一些钱,因为有报废期,就全部清理了。“当时是白送都没人要啊,成色很好的衣服,我们找物价部门给做了评估,几块钱一件,卖不出去。后来,大部分便宜卖给了民工。”马帅告诉记者,那之后甸柳慈善超市就单纯的保留了救助功能,现在完全是靠拨款,不对外经营,上面给多少善款,就进多少物品,多少钱进来多少钱出去。“因为房子是自己的,街道办就只赔个房租!”
[b]规模大“缩水” 经营状况总体不好[/b]
在谈到慈善超市的发展时,杨景兰说了一句玩笑话,“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今天提倡了,说不定明天就灭亡了!”他们看到济南市慈善超市从天桥区迁到了建设路,重新开张,当时的场景很是红火,正打算带着人近期去学习。但是济南市慈善总会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济南市加上区县共有19家慈善超市,总体经营状况都不算好。
自从2004年12月开始出现慈善超市之后,慈善超市作为一种新的救助模式就被迅速推广,2006年、2007年成为慈善超市最火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济南市区加上各区县的慈善超市达到了36家。然而,很快,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就被打破了。
济南慈善总会这位负责人介绍,当初济南市2004年成立慈善超市的时候,在国内比较早,省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随着市区大大小小超市的增加,行业瓶颈也随之而来。目前全市慈善超市由原先的36家缩水到现在的19家,目前能够不赔钱,就算是状况好的。“即使是济南市慈善超市,目前的经营也不算很好,不过房子是民政局自己的,成本小一些,能维持正常的运转。虽然搬迁之后二次开业,但因为在一个院子里面,不临街,知道的人不多。”
据了解,这19家慈善超市分为三种情况:少数走市场化道路的超市情况不错,除了承担超市本身运转所需水电、房租等成本外,还能把结余用于对特困家庭补贴中,扩大救助范围;部分慈善超市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仅保障日常救助物品的供应;还有的慈善超市直接挂靠到大型超市内,全部费用由慈善部门提前支付给超市,被救助家庭只需持救助卡到超市内领取日用物品,因其灵活、方便及物种丰富受到市民广泛欢迎。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捐助不足,企业捐助的少,普通市民虽然积极,但捐助的种类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旧衣物、废旧电器,基本上派不上用场,都成为摆设。”这位人士表示。
[b]国外救助模式遭遇“水土不服”?[/b]
慈善超市救助模式是从美国引进的,当初就是为了搭建一个救助和变现的平台,让普通市民更方便献爱心。但是如今,慈善超市更多的是政府支持,盈利微乎其微,虽然很多慈善超市内都悬挂着“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救助牌子,但是完全靠政府补贴的慈善救助又能走多远呢?
杨景兰告诉记者,据她了解,美国的慈善超市比较单纯,所有的物品都是市民捐赠的,变现的钱用于慈善事业,但是这种模式引进到济南之后发生了一些与当地实际结合的变化,一方面慈善超市有救助困难家庭的功能,受救助的居民可以带着救助卡到超市领取物品,这是一个救助平台。同时,慈善超市还搭建了一个捐赠平台,可以接受热心市民的捐赠。以甸柳慈善超市为例,在遭遇了旧衣物难以变现徒增成本之后,已经不再接受居民捐赠了,“因为没有消毒设施,加上中国人不喜欢别人的衣物,而且现在已经没有人因为贫穷而衣不蔽体了!”慈善超市的捐赠变现功能慢慢变弱。
济南市慈善总会的负责人介绍,目前济南市的慈善超市有三种模式,一种是纯救助模式,一种是混合型,救助兼有经营模式,一种是纯市场经营,依托某个商场,设立慈善专区,受助的居民凭救助卡去领取救助物品。“大部分慈善超市对普通顾客开放,赚取远低于普通超市的利润用于购置货物,但由于顾客不多而收效甚微。目前,普通超市很多,竞争激烈,慈善超市的选址等与普通超市比,没有竞争力!”
[b]专家:慈善大环境困住慈善超市[/b]
慈善超市在跨过大洋来到中国之后,遭遇了“水土不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其消化不良呢?济南大学法学院社工系主任王春燕分析说,“我觉得还是一个慈善大环境的问题,在国外,由于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影响,慈善很受企业和大众的欢迎,甚至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国内人不能把慈善当作一种必须做的行为,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慈善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光靠政府支持能走多远?”
一位企业的负责人曾向记者抱怨,现在社会上的募捐活动太多了,只要遇到什么大事,募捐者都会找到企业,希望企业能够捐款捐物。可是那些捐款真的用到慈善上面去了吗?真的用来救助那些贫困群体了吗?这位负责人对慈善机构充满了不信任。
王春艳分析认为,正是目前这种慈善环境和慈善方式,让很多人的慈善行为成为了被动,当很多人“被捐款”或“被捐赠”的时候,就容易生出抵触的心态。而民众对于慈善机构不信任,也让慈善机构遭遇信任危机,这对于慈善大环境都是致命的伤害。没有了大众的支持,慈善超市也就没有了活水之源。
来源: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