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部分困难国有棉纺企业纳入帮扶解困名单
济南时报 记者 刘彪
1997年7月,吴官正考察山东鞋类批发市场,同在市场经营的纺织系统下岗职工交谈。(照片来自《济南市纺织工业志》)□本报记者 刘彪
日前,济南召开市属国有困难企业帮扶解困动员会议,敲定市属困难国企帮扶思路。44家困难企业中,纺织系统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如市民熟知的国棉一厂、国棉二厂、国棉三厂等。本报近日也连续报道了济南纺织系统企业的一些现状,引发济南市民广泛关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曾多次到济南部分棉纺企业走访,帮助企业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吴官正在其新书《闲来笔潭》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当时走访的情景怎样?现在企业的情况如何?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探访。
走访国棉一厂
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听民声
《闲来笔潭》节选
1997年、1998年前后,正处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山东部分企业困难加剧,下岗和失业职工近百万人。特别是来自纺织、机械、轻工、商业等系统的信访量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到省委上访的人群,情绪很激动、言辞很激烈。那段时间,为了掌握企业下岗职工的情况,我跑到基层去摸了几次情况。
1997年4月17日晚8时许,征得主人同意后,我走进济南国棉一厂的一户职工家里。看着窄小、低矮的房间和饭桌上剩下的咸菜、馒头,知道这家的日子不好过。我问那位工人师傅:职工当前最关心的是什么?他说:企业改革。怎么改,也得让我们有口饭吃吧。不然职工情绪能稳定?社会能安生?
记者探访
提起凤凰山路1号的国棉一厂,很多老济南人都印象深刻,它最初由当时的山东省巡抚使蔡儒偕和军阀靳云鹏、黎元洪、曹辊、张作霖等发起,在1919年建立,到上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纺织企业。上世纪90年代砸锭(压缩棉纺锭,淘汰落后产能)之后逐步走向困难。
贾罗曾任国棉一厂副厂长。1998年左右,他任济南纺织工业局局长,吴官正当时走访困难纺织企业,他曾多次陪同。在我记忆中,吴书记多次到国棉一厂调查了解情况。贾罗说,尤其是1998年,是全国纺织企业压锭幅度较大的一年,这年4月份,吴官正再次来到国棉一厂,了解企业压锭和人员分流情况,倾听职工意见和建议。
很多走访我们过后才知道。在贾罗印象中,吴官正走访困难企业轻车简从,有时候直接进工厂微服私访。吴书记这样做,可能是想了解一线真实情况,倾听一线呼声,以作出正确决策。贾罗说。
国棉一厂现在压力较大,明年又将有250名员工退休,五险一金还未补齐,如果全部交齐得上千万元,这部分钱单靠企业自筹,很难。目前国棉一厂主要靠出租物业、厂房,收入的租金还要给现有职工发工资。
走访国棉二厂
七次调研,次次进车间、问困难
《闲来笔潭》节选
从那一户职工家里(上文中的国棉一厂职工,记者注)出来,约9时许,我又到了济南国棉二厂。在该厂副厂长引领下,我到生产车间看了看,部分机器停转了&hellip&hellip我在随后召开的有关会议上说,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为国家经济建设作了重要贡献,目前正在结构调整中求生存、求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和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济南市的领导此后到厂里开了现场办公会,帮助企业确立了退二进三的调整方案,即退出纺织主业,转向发展商业,实施以土地置换改善职工居住条件的安居乐业工程,并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多方面的支持。
记者探访
原位于济泺路的国棉二厂
历史也很辉煌。1990年,济南年产值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16个,它便是其中之一。但上世纪90年代末,“压锭”大潮袭来,企业发展困难。
时任国棉二厂厂长的孙铁生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吴官正在任山东省委书记期间,一共来我们厂7次,次次都是进车间,找职工拉家常,询问具体困难,寻求解决之道。”
“1999年1月8日,在我们原厂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绿地超市开业。”孙铁生说,这是当时济南第二家大卖场。“安居乐业”工程也让职工受益。“当时在多方努力下,从1999年开始建13栋楼。”孙铁生说,2001年建成,职工们希望吴官正能来发新房钥匙,当时因为工作忙,吴官正没来成,但专门写了封信,信上说:“你们的‘安居工程’新房钥匙颁发仪式,我请个假好吗?我相信你们的市长一定会来的!”
2002年底,吴官正离开山东到中央任职,离开之前第7次来到国棉二厂考察工作。孙铁生说,“当时吴书记问我,如何解决企业难题,我说最好的办法是破产”。
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济南国棉一、国棉二、国棉三和合成纤维厂,正式列入了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
走访国棉六厂
对企业发展给予赞赏
《闲来笔潭》节选
……济南国棉六厂也利用闲置厂房建起了鞋业批发市场(即现在的齐鲁鞋城,记者注),近千名职工得到安置。我对这几家厂子的做法给予赞赏。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怀着深厚感情关心职工生活,广开就业门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下岗职工有活干、有稳定的收入。
记者探访
1996年,国棉六厂由于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原工会主席李延萍带领下岗职工办起了山东鞋类批发市场,1998年建立了济南众鑫有限责任公司,并收购了破产的六棉,接收安置了1489名下岗职工。后来通过多次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先后收购了济南袜厂,并创办了齐鲁鞋城。企业多次被省、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李延萍个人曾被省、市委,省、市总工会及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山东省再就业标兵”、“再就业明星”、“济南市再就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
济南棉纺“14兄弟”今安在
有的破产被收购有的改制再发展
“济南棉纺织业在发展鼎盛时期,总共有14家厂,都编号了,从一厂到十四厂。”济南市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贾凤美退休之前曾任济南纺织工业局副局长,她介绍,当时,归该局管理的棉纺厂总共有7个,从国棉一到国棉七,都是国有企业,其他棉纺厂有的是集体企业。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国棉一厂、二厂、六厂,国棉三厂即原来的仁丰纱厂,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存在,后改制为济南仁丰纺织集团公司,现在部分资产归属齐鲁化纤集团。国棉四厂即原来的成通纱厂,后改制成为济南诚通纺织公司。国棉五厂在济兖路,1996年依法宣布破产,后被济南元丰棉纺织印染厂收购。
国棉七厂在经历1998年华诚集团兼并后,于2008年7月重新下放给济南市管理,并于2009年1月进入破产程序。济南第八棉纺厂是1986年由原历城砖瓦厂转产兴建而成,1993年申请破产,是济南市首例国有企业申请破产的案件。
贾凤美给记者的《济南市纺织工业志》没提及济南第九棉纺厂,记者多方采访只知道在天桥区。第十棉纺织厂在平阴县,被元首针织收购。第十一棉纺织厂原地处章丘市,2008年重组并改制为山东省鲁棉集团天元纺织有限公司。
济南第十二、十四棉纺厂在商河县,2000年合并改制后成为齐鲁宏业纺织集团。第十三棉纺厂地处济阳,1999年底改制为济南银花纺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