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藏”宝博物馆特色十足 请来观众走近观众
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
5月18日是第37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场城市(济南)活动开幕式,在山东博物馆举行。省内各博物馆也举办了主题丰富、类型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各界群众走进历史文化殿堂,寻找人类的共同记忆、解读城市经历的辉煌。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5·18”之外的日子里,一些博物馆的开放、运营情况并不都尽如人意。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实习生 伏思颐 马丽丽
<strong>“藏”宝的博物馆特色十足
</strong> 2012年,济南市把计划5年内“采取市场化办法,动员社会力量建设100所不同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期打造出一个泉城的“博物馆文化”。所谓“百家”,其实并非全需新建,其中包括公立博物馆;院校、企业计划建设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或是收藏有与本行业有关的藏品已经建设成陈列馆、展示室,计划改建成博物馆、纪念馆的;以及个人收藏爱好者有意愿建博物馆、纪念馆,展示自己收藏的藏品的;还有传统民居或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分布比较集中,可以办成建筑类博物馆的等等。
眼下,省城已经开放的博物馆,颇有看点。
山东博物馆新馆总占地面积210亩,主体建筑8.3万平方米,设有10余个常设展览,展线总长约2000米,展出各类文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山东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东平汉墓壁画,山东大汶口文化独特的代表、造型生动也不失艺术情趣的红陶兽形壶,目前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战国墓的鲁国大玉璧等“十大镇馆之宝”……
济南市博物馆坐落于千佛山公园西侧,现拥有各类馆藏文物2万余件,善本书2000余册,藏品中不少文物是国内的稀世珍品,如新石器时代的“回旋纹透雕象牙梳”、商代青铜错金目纹戈、春秋时期“鲁伯大父媵季姬铜簋”、战国玉勺、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彩绘乐舞杂技陶俑”等均为全国所仅见。栩栩如生的唐代石质透雕仙人凤鸟车、金银平脱镜、铜官窑犀牛瓷枕、三彩骆驼、宋代当阳峪窑剔地刻花瓷枕、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明代宣德青花束莲纹大盘、清代康熙五彩人物瓶、清乾隆御题于阗采玉图玉山子等,都是一代精品。
还有经四路370号的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它为原国民政府驻山东特派员办事处旧址,也是“五三惨案”蔡公时殉难地。经改造后,形成6个展厅,陈列200余件各类文物和文史资料,以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主线,将开埠后的济南商业繁华、商贾云集、文化多样的景象生动呈现。
<strong>好场馆并非都热闹
</strong> 5月18日,山东博物馆举办“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展览以山东博物馆和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的明代贵族阶层服饰及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皇室服饰文物为主体,辅以玉器、书画、雕刻、铜器等服饰相关文物,展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辉煌成就。开展当天,便吸引了大批观众。自新馆开馆的两年多来,这类活动、展览累计免费接待观众逾300万人次。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博物馆里都如此热闹。在一些非年节和纪念日的“平常日子”里,一些博物馆里着实显得有些冷清。5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南市博物馆参观2个多小时,其间只有十余人到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商埠文化博物馆、孝文化博物馆等等,前来参观的大都为本地市民,一天下来,参观者基本不超过百人。
好场馆为何没有想象中的“热闹”?
在某传媒公司上班的范女士表示,自己工作之余更乐意爬山、逛公园,对博物馆“兴趣不大”,“许多特色博物馆的确从没听说过,并不了解他们的展出内容和特色活动。其中不少馆所离家太远,需要特意找去,想想也就打消了念头。”
市民王健告诉记者,虽然场馆免费,但里面的内容“吸引力不大”,“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只知道‘都是些好东西’,没有更详细的解说,实在看不明白。”
还有的博物馆冷清,则是因为其“大门紧闭”。5月10日,当记者打算探访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时,被告知其主要工作是全省石刻资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工作,另一家在省城曾经名噪一时的私人博物馆也已经关门谢客……
<strong>感知“奥妙”,还需共同努力
</strong>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博物馆文化反映了一座城的深度与厚度,应当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记。”一位公立博物馆的负责人认为,免费开放突出了博物馆的公益性,但要吸引更多人愿意经常走进博物馆,感知其中的奥妙,离不开多方的努力,“加大投入是一方面,更要增强自身的活力。主题鲜明的展览应时换时新,还应多开展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在面向青少年儿童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将文物知识普及工作覆盖更广的人群。”
从事博物馆学研究的杨海燕表示,博物馆建设也需更重视理念的提升,要拉近与受众间的距离,可根据社会热点调整展出的内容,甚至可以配合学校教学课程设置相应的展览,“也可以转换角度、创新方法。国外已经有城市兴办了社区博物馆,陈列具有地域特征的物品,尽可能的展示所在地的风情风貌,这种‘既然公众不走进博物馆,那就让博物馆走近受众’,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