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专家全面解读碑文 济南芙蓉泉不应在关帝庙南
临泉而居的泉水人家打开窗户就可打泉水
【“我知道,研究碑文的人并不多,作为一名有着三十年碑文研究经验的人,我有责任过来看一看。”最近,本报关于关帝庙无名泉是不是更早一些的芙蓉泉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张广存看到本报之后在周末亲自到了关帝庙勘察及研究出土碑文。本版文/图 记者 任秀芳 崔艳红】
站了一个多小时研究碑文
8月27日,一位特殊的来客引起了关帝庙产权人郭玉山的注意,他在关帝庙进门南侧的一块古碑前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并不时地加以记录。这位来客正是看到相关报道之后特意过来的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张广存。他告诉郭玉山,看到山东商报关于关帝庙的报道之后,他特意趁着周末有时间过来看一下碑文。张广存研究员已经与各种碑文石刻打了三十年的交道,专业研究残垣断碑,而在山东研究碑刻的没有多少人,他认为作为一个有了一定经验的研究学者有责任用自己的专业发挥社会作用,帮着翻译这个碑文。
武库飞霜并非泉名
昨天下午,本报记者来到山东石刻艺术研究馆采访了张广存研究员。在他的桌子上,记者看到了刊登碑文的《山东商报》,在碑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注解。
根据他对碑文的断句,碑文的前一部分应该是,“济南府布政司街之东隅,有关圣帝君庙,其来多历年。所西踞藩署,二东之赋税云集;南镇都阃,百年之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礼乐三千于斯茂焉;兴文桥东连开府,节制百城亶(叹)其盛矣。”
张广存说,之前有关“南镇都阃百年之,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的断句是不正确的,这样断句直接带来一个误解,就是武库、飞霜与芙蓉一样,同样是泉的名字。而事实上,武库飞霜是不能断开的,都阃是对兵马司的称呼,武库飞霜形容刀枪锋利,寒光凛冽,是用来说明都司的。由此判断,武库、飞霜并非泉的名字,之前的理解均是因为断句错误引起的歧义。
芙蓉泉不应在关帝庙南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思维来理解古人。出土碑文从写法手法上属于对仗,应该是一种骈文写法。从碑文上看,碑文主要介绍了关帝庙的东南西北都有什么东西。从四个方位上都说一说,是为了证明关帝庙的重要性,当时济南城区最重要的场所都提及了,如西踞藩署、南镇都阃、芙蓉泉北注泮宫、兴文桥东连开府等等。”
张广存研究员说,根据碑文,可以判断,芙蓉泉在关帝庙内的北侧或是庙墙之北,不应在关帝庙的南边,“碑文的前半部分,主要介绍了关帝庙的四周,后半部分写了祭祀的情况,与芙蓉泉关系不大。仅从碑文来看,至少可以判定芙蓉泉不应在庙之南。”
张广存解读碑文:
张广存认为,这块石碑的碑文应该是按照骈文的对仗写法来写的,古人在写碑记的时候,常常使用假借字,在这个碑记里面,就存在这种现象,像“亶”就是假借字,是“叹”的意思。由于碑文中不少字字迹模糊,看不清楚,所以张先生解读的碑记中依然有几处拿不太准,但是关于芙蓉泉的记载基本明了。
《建醮三年圆满碑记》
济南府布政司街之东隅,有关圣帝君庙,其来多历年。所西踞藩署,二东之赋税云集;南镇都阃,百年之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
礼乐三千于斯茂焉;兴文桥东连开府,节制百城亶(叹)其盛矣。洵五方都会之□□,一郡镇耸之□场也。
帝之神威丕显,呵护于斯,鞏皇图於芑桑,登仓赫於春台,宜乎《春秋》。饗(享)祀香火万家,数百年如一日也。会
首石峋等纠集善信,建醮祭。赛,响答云、璈叶、钧天之雅奏;诵金石发九天之梵音;水陆来万灵之
驾,牲牢荐明德之馨。冠裳济济、童叟欢呼,三年完满,不可无记。佥(咸)谋勒石以记不朽,且以启后之好
善者,以续无 ,由三年以讫亿万斯年,人心丕振,
帝灵常赫也,云尔是为记。
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天中后一日谷旦(以下是捐建人名……)
(编者注:碑记中内为现在的词义,□为字迹模糊处,断行是根据碑文的原文来的。)
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韩明祥:
古碑是芙蓉泉
存在的“铁证”
“我没有到过现场,但出土石碑就是对芙蓉泉就在关帝庙里的‘铁证’,不需要旁证。”曾担任济南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现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韩明祥老人给本报打来电话发表他的看法。
韩明祥告诉记者,芙蓉街北首的关帝庙历史悠久,因为身体原因,他不能到现场考察石碑的内容,但本报刊登的碑文的前半部分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不管这个石碑在哪个位置,它就是为关帝庙而立的,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而正好在关帝庙及附近就发现了三处泉水,芙蓉泉就应该是三处泉水中的其中一处泉水。他说:“我们应该相信古人的记载,石碑的出土是芙蓉泉存在的‘铁证’,不需要旁证来证明了。至于三处泉水到底哪处泉水是芙蓉泉,这需要泉水专家来研究。”
韩明祥不同意张广存关于“百年之武库飞霜”作为一句话的断句,他认为,关帝庙存在很久了,是个宗教场所,没有必要提及刀光剑影。
芙蓉街69号张先生提供老照片
上世纪30年代就叫芙蓉泉了
29日,在芙蓉街69号院长大的张洁贞先生向记者报料,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的曾祖父举家从邹平搬迁到济南,那时候院子里的泉子就叫芙蓉泉,而且已经远近闻名,广为人知。曾祖父流传下来的一张1944年的老照片,证实69号芙蓉泉西北角确实有一个亭子,他本人也非常想知道这张照片的亭子是不是史料中提到的姜家亭。
29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芙蓉街69号院见到了张先生。院内西边的建筑是清代建筑,只是因为年代久远维修换了屋顶。房子的外墙由青砖砌成,门框两边中间的位置有两块古老的石头,墙壁非常厚,里面还有保存完整的壁橱。张先生很喜欢这个建筑,院子里还保存着曾祖父在这个院子开药店时用的大石臼,还有当年房子上拆下的大青石。
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家老家是邹平的,1930年为了躲避战乱,曾祖父带着家人来到了济南,购买了芙蓉街69号这个院子,开设了一家药店,前店后场,当时院子里就有芙蓉泉。那时芙蓉泉已远近闻名,广为人知。“这说明在上世纪30年代或者更早之前,这处泉水就叫芙蓉泉。”在众多的老照片中,其中一张摄于1944年的小照片,是爷爷抱着大哥的合影,而背景就是个门楼和亭子,照片背后有爷爷留下的笔迹:立1943年抱长孙永惠在本院内留影。“照片上的这个门楼就在现在院子中间靠北的位置,是一个拱形的圆门,亭子在院子的西北角,也就是芙蓉泉的西北角!”张先生已经对这个亭子的详细情况没有印象了,不知道这个亭子是何时建造的了。会不会是史料中曾经提到的姜家亭?他希望能有知情人为他解开谜底。
上个世纪70年代的芙蓉街69号芙蓉泉,四周都可以走人,在泉池的正南方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明沟,地下还有暗道,通往王府池子,在2005年前后修芙蓉街的时候,张洁贞还看到了那条暗道,一个大约30公分粗的管子,挖开之后,水流量很大。“芙蓉泉池内的这三块石板,底下是六根大柱子,据说原来上面是建有亭子的,池边有磨得光滑的台阶,可以进出!”张先生和院里的邻居非常爱护芙蓉泉,平时都是他们来打扫泉池的周边,当然也是泉子的最大受益者,打开窗子就可以打水,院子里也是冬暖夏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