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业人士对修复县西巷武岳庙建言
重现历史面貌重视使用功能
2010-11-02
武岳庙颓败的一隅。(崔健 吕奇 摄)
本报11月1日讯(记者 赵晓林)“你看,地图上的巡抚大堂、东北方向的武岳庙和西北方向的文庙如果用直线联起来,基本上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或许是巧合,但更多的可能是当初修建这几处重要建筑时,修建者就已经考虑到这种格局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宾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一幅济南市区测绘图对记者介绍了武岳庙在济南古代建筑中的地位。他告诉记者,目前,县西巷武岳庙地块规划及建筑方案已经公示,但他对这一区域的规划和修缮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陈宾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武岳庙,从其建筑的不断损坏,到其周围的拆迁,他都进行过详细调查。他对记者说,以济南老城区内巡抚大堂为顶点,用直线连接东北方向的武岳庙和西北方向的文庙,三者之间形成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这种以立体几何物体中最稳定的结构形态布局绝对不是巧合,而应是当时济南老城规划建设时刻意所为,是中国古代传统治国体系、思想、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的延伸,三座建筑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支撑济南老城传统文脉的唯一骨架,所以应该很好地保护。保护老城核心建筑的传统文脉
陈宾对武岳庙地块规划建设进行了综合考量,并按照文物修缮的规程对武岳庙的修复提出设想。一是按原貌修复武岳庙现存建筑,重现武岳庙建筑的历史面貌和使用功能;二是按原貌修复武岳庙西侧的福慧禅林建筑,重造其使用功能;三是按传统建筑的法式特征用传统材料,在武岳庙西侧建设传统的四合院或按原县西巷扩宽改造的思路,将原兴隆店街 8号院、10号院和九华楼按原貌迁至武岳庙西侧。
如此修复有什么作用或价值呢?陈宾解释,第一,形成展示忠义、爱国、善财、庙会、唱戏等传统文化的场所;第二,可以展示济南档次较高的传统民居,展示四合院建筑的内在美感和建筑特性;第三,可以在此区域领略鲁菜文化;第四,体会佛教文化的内涵。如果按这个规划修复,还可以使武岳庙地块的传统建筑风貌基本恢复,展现这个济南老城区仅存片区的东门户。再就是恢复了老城区城市公共主体核心建筑,保留了老城核心建筑的传统文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济南的老城区及其历史、文化不断延续,并让现代人能充分感受其风韵,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陈宾还说,其实除了展示历史与文化,这样修复还会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这个规划占地面积约5.6公顷的片区,修复完成后,可以接纳较多的游客、香客、食客等,将带动县西巷、泉城路,甚至整个济南东部的商业繁荣。把“老济南”的风韵保存下来
对于公示的武岳庙地块规划的两个方案,陈宾认为均改变了武岳庙的历史原貌有些不妥。作为建设和设计单位,应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统文物建筑为己任,谨慎对待老城核心建筑的修复。要尊重历史,还原武岳庙的历史原貌。
陈宾告诉记者,武岳庙在济南老城区内的地位非常高。虽然现在破败了,但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武岳庙应该按原貌修复现存建筑,按原建筑精确位置恢复已被拆除的门前照壁、大门、戏楼和围墙。特别是要恢复武岳庙的完整围墙,这样才能完整展现武岳庙的使用功能。而武岳庙西侧规划建设的所谓改良的传统建筑,目前在国内争论较大,是司空见惯且缺少文化内涵的建筑,不应该在武岳庙地块进行探索、尝试和实施。事实证明,在传统建筑周边,新建筑物只有用现代建筑材料营造的仿古建筑才能勉强与传统建筑相匹配。武岳庙周围被拆除的几处老建筑和四合院的建筑材料,现在大部分还堆放在武岳庙大殿周围,此次修复应尽量利用这些老建筑材料,使修复的四合院等民居建筑能含有“古味”,把“老济南”的风韵保存下来。
陈宾建议修改武岳庙西侧新建建筑物的整体规划设计,参照上世纪30年代济南商埠区建造的局部为两层的四合院建设辅助建筑。这种四合院带有传统建筑风格,局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这样可能会与武岳庙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规划显示还将建设2800平方米地下建筑,因该地块距离大明湖较近,地下水位较高,从保护地下泉脉和施工防水等方面考虑,建议进行充分论证。链接 县西巷武岳庙
县西巷武岳庙位于县西巷西侧、大明湖以南,紧邻百花洲片区,又名关帝庙。最初的名字为“汉前将军寿亭侯庙”,由宋指挥使张瑾建造。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被赐祠额曰“英烈庙”,清初改名为“关帝庙”,此后便称“关帝庙”。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均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扩建,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代建筑,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遗址内现存正殿、配殿、佛殿及东、西厢房等建筑物,保存尚算完好,但饱经历史风霜,均有不同程度损坏,环境面貌较差。但仍为济南规模最大、建筑最早的关帝庙。由于武岳庙长期隐身民居之中,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立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的殿碑碑文上记载了当时关帝庙所处的位置、周围街市、城区的发展现状,重修的经过及捐修人的名单,记载显示这里的戏台、庙会曾红极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