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茱萸,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如此有趣
chinanews.com
10月17日电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由于九九谐音久久,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并逐渐衍生出登高辞青、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一系列民俗。
溯源: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便提到(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的活动,感恩上天、祖先。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了如下记录: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祈求长寿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不断有新内容加入。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文中提及的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祝丰收的宴席发展而来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源自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这里大火指大火星,它在季秋九月隐退,也标志漫漫长冬即将到来。在落后的古代,意味着寒冷和食物的匮乏,所以,人们会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虽然后来,人们有了更科学的计时手段,谋生方式也进步了,但古人仍将重阳与寒食(上巳)、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习俗:出游辞青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绵延至今,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它在唐朝被定为正式节日,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重阳节前后,秋高气爽,此时出游登高、观菊赏景,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民间还有辞青的说法,也是因为九月九之后,天气更加寒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的辞青正好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古代,还流行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过去医疗条件差,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辟邪求吉,所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
在饮食上,重阳节要吃重阳糕。民俗专家王娟介绍,糕和高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的习俗,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含义。
古代,重阳节还叫&lsquo菊花节&rsquo,人们会搭菊花山、灯下赏菊,古代各家商铺还会买很多菊花装饰庭院。王娟介绍。
现代社会,重阳节怎么过?
过去,重阳节习俗多种多样,但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去实践,某些旧节俗慢慢消失了。
现代社会,重阳节该如何度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萧放表示,重阳节有尊老、敬老的内涵,可以借此机会组织一些相关活动,表示对老人的关爱,现在空巢老人也比较多,多举办一些老年文化活动,也能让老人感到温暖。
对传统文化,老年人有很多切身感受。萧放认为,在敬老活动上,可以请老人讲一讲传统文化的故事,年轻人也能从中得到道德上、精神上的有益影响。
另外,萧放说,古代有些习俗也很好玩,比如登高望远等,可以和现在流行的户外运动、健身等结合起来,组织一些活动,让大家到户外去亲近自然,心情也会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