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规划演变,诉说济南“城长”史
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卢婷
今年,是济南解放70周年。70年的时间里,济南城市大了、人口多了、路变宽了、楼长高了、环境美了……济南从小城变成了大城,由大城变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并不断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经历了五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演变后,这座“泉水之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城市肌理和脉络。
城市规划古已有之,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好的环境、好的城市的载体,都与城市“总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十年前济南的样子,您知道吗?
1950年 出台“都市计划纲要”
1948年,解放后的济南百废待兴,整顿市容、统一货币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复工复业亟待解决。为了城市的整体发展,1950年,济南出台了《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划定了市界: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至刘志远庙到大张马庄一线,北至黄河。
这是济南解放后首次编制的具有城市总体规划性质的发展规划,在顶层政策的引领下,济南渐渐恢复元气。产业发展方面,基于纺织、印染、面粉、榨油和化学工业等优良条件,提出打造“轻工业中心”。城市建设方面,利用自然风景条件提出打造“环境优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并明确了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教区、游览区及绿化园艺地带等功能分区。
也就在那一年,现在的英雄山烈士纪念碑、千佛山医院、省气象台等重要公建的建设位置也得到明确;历山路、解放路、山大路、无影山路等城市主次干道也随之形成雏形。
1959年 明确全省“中心”地位
新城市的发展如同婴儿成长,速度让人出乎意料。9年间,济南由“环境优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成长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冶金、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水、陆、空交通的枢纽。1959年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中心位于珍珠泉一带;规划形成白马山、北郊、黄台、东郊四个工业区,东郊、西郊两个工业备用地,东、中、西、北四个仓库区;居住区在当时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形成无影山地区和以黄台工业区为中心的生活居住区。
1959年版济南市总体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1959年,我市提出在城市东部距城17.5公里的王舍人庄规划新辟独立的近郊工业区,设置年产60万吨的济南钢铁厂、30万吨的济南化肥厂和重型机械厂等大中型骨干工业企业。由此,济南城市建设用地首次出现“飞地”(注:通俗来讲,“飞地”指属于某区所管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城市布局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