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清末济南府的城墙和城楼
从发黄的地方志文献中可以查到,济南的城防在明代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是板筑的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才将土城内外瓮以砖石加高加宽,形成“周围共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阔五丈”的巍峨府城墙。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济南府城墙全长6.4公里,地面上高达9—10米,基宽12米,顶宽约10米;下部青方条石垒砌约2.5米,上部青砖砌筑,城墙中间黄土夯实,间打灰土。其大致走向,是今护城河内侧,由黑虎泉西路、黑虎泉北路、明湖北路和趵突泉北路围起的方形线路。府城墙上最初只设有四门,东为齐川门,南为舜田门(后称历山门),西为泺源门,北为汇波门(一称会波门)。或许是出于聚财藏气的风水考虑,南门居中,东门偏北,北门偏东,西门偏南,雅称“四门不对”。东、南、西三门分设瓮城,而北门为水门,常年关闭。
清咸丰十年(1860),为了防止“皖匪”(捻军)北上,济南府开始在城墙外围兴建板筑的土圩子墙,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又将土圩子墙改为石圩墙。石圩墙周长12.2公里,高约5米,基厚约5米,顶宽约3.3米。其大致走向是,今顺河高架桥、文化西路、历山路和明湖北路、明湖东路一线。
由于圩子墙和府城城墙的北线重合,在光绪己丑年(1889)诞生的首幅《省城街巷全图》上,济南府圩子墙和城墙勾勒出一个两圆相切的元宝形轮廓。
城楼是一个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在照相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人们只能用绘图的方式记录其模样。最早出现济南城楼的地图是明嘉靖《山东通志》中所载的《省城图》,这幅图上,济南府城墙上有四座城楼和四座角楼,城楼边绘出的半圆形区域貌似画的是瓮城。到了道光《济南府志》中,济南府东、南、西三门的瓮城才被绘得像模像样,前有箭楼、后有城楼的瓮城结构一览无余。不过,这张图上,府城墙角楼只剩下了东南角上的一座。
济南城墙、城楼的清末影像
存留至今的老明信片中,有几张济南城墙、城楼的清末、民国时期的镜头,但不够系统和充分,仅能供世人管窥其旧貌。笔者所藏的1921年出版的两册德文书中,收录了十余幅济南城楼、城墙旧照,拍摄角度独特,取景全面,堪称是一组系统拍摄济南古城墙的绝版影像资料。从该书数幅同期照片中出现的人物打扮和外观推断,这组照片拍摄时间应该为清末。
图5是迄今为止关于南门瓮城的惟一照片,自南向北拍摄,瓮城内景致较西门瓮城要凌乱一些
图6是自北向南拍摄的济南北水门及门上的汇波楼。解放前夕,汇波楼被毁。今天大明湖内的汇波楼是1981年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