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济南的地盘到底有多大?
济南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文明存在了,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春秋战国时期,济南仍属齐国。到秦代,行郡县制,济南从此有了“行政区划”这一概念。
秦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历城、平陵、谷城、卢等地均隶属济北郡,郡治为博阳(今泰安)。
西汉
“济南”之名称始于汉初。《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汉高后元年(前187年),“高后立其兄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治所设东平陵(今章丘平陵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置济南国,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济南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济阳以及滨州市邹平县等市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至平帝元始年间,济南郡辖东平陵、历城、邹平、台、阳丘、土鼓、於陵、般阳、梁邹、朝阳、著、菅、宜城14县。
东汉
东汉初复置济南国。建武十五年(39),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康为济南公。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著、於陵、台、菅、土鼓、梁邹、东朝阳、邹平10县。
三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济南地属曹魏青州。魏正始七年(246年)“曹楷徙封济南”,复置济南国,辖东平陵、历城、祝阿、漯阴、著、台、菅、土鼓、於陵、梁邹、邹平、东朝阳12县。
西晋
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十六国时期,济南郡相继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所属,历经兵燹战乱。
刘宋
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东晋,建国号宋,济南郡仍隶属青州,辖历城、朝阳、著、土鼓、逢陵、平陵6县。
北魏
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济南公拓跋罗拔进爵为王。至北魏太和七年(483年),济南复为郡,治所仍为历城。时济南郡辖历城、平陵、鼓、朝阳、逢陵、著6县。北魏太和十年,重新划定各地州郡,济南为齐州。
隋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济南郡改为齐州,大业三年(607年)复改州为郡,齐郡辖历城、章丘、祝阿、临邑、临济、亭山、淄川、长山、邹平、高苑10县。
唐
唐初沿袭隋制,天宝元年(742年)齐州改为临淄郡,天宝五年复为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又称齐州,辖历城、章丘、临邑、临济、长清、禹城6县。
北宋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济南属京东路,为齐州。徽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辖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治所设历城,为府治之始。
金
金代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棣州治厌次(今惠民县),辖厌次、商河、阳信、无棣4县;滨州治渤海(今滨州市),辖渤海、利津、沾化3县。
明
明代仍为济南府,领4州26县。领县计: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领州为:泰安州及其所属之新泰、莱芜县,德州及其所属之德平、平原县,武定州及其所属之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县,滨州及其所属之利津、沾化、蒲台县。
清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新泰、莱芜、长清,阳信、海丰、乐陵,商河、利津、沾化、蒲台10县分属3州。光绪年间,济南府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