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夏天
业绩正如日中天,收入正在大幅度提高之时,为什么不是象霍那样甘心做业务,而是要做一时赚不了什么钱的商务经理呢?主要是从长远来说,经理可能会得到业务员所得不到的好处,那就是可能拥有更多的期权和股份,这个我在上市公司四通做过,相对比较有经验。中国企业网成立之后,一直就有上市计划,网络寒潮来临,这种“圈钱”的想法,就显得尤为迫切,美国圈不了就香港圈,香港圈不了就大陆圈,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上市是早晚的事。中国企业网好象朝中有人,又有资本运做高手操盘,上市的进程可能会更快一些。当然,做经理比做业务员有面子,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要去的地方是山东的省会城市——济南。济南因为有以趵突泉为首的七十二名泉,所以又称泉城。当时山东省的GDP直逼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可济南给人的印象却不怎么样,我十年前登泰山的时候,就到过那里转车,总感觉那里地处内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好象某些方面还不如西安。在武汉、天津、南京这样的大中心城市,还没有增设分公司的时候,就设立济南分公司,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觉得同处山东省的青岛,都比济南强很多,若有选择,我宁愿选前者。后来才知道,董事长于品海的祖籍是山东,这回受山东和济南政府的邀请,是优先帮家乡人民做信息化普及工作的,多少有一点人情在里面。
去济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理波升任济南做总监,他这回要带走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坤,一个是我。我跟波纯粹是工作上的关系,因为一年多以前请假回家的事,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好人,一直感激和支持他的工作,但因为他比我小几岁,我们生活上的共同语言不多,所以并无私交。而坤却不同,他比波小几岁,他们俩爱好和性格都有点相似,若抛开工作这层关系,俨然更象是一对亲兄弟。
坤是一个性格外向、精明强干、能说会道、锋芒必露的人,比我早到公司一个月,据说在那批新招的业务员中,是最让总监和各位经理看好的人。总监勇不止一次地夸坤,说他有做业务的天赋。不过他的优点,也许刚好是他的缺点,有时聪明过了头,被人看出来反而不美。过犹不及,小聪明多了,有时就会缺乏大智慧,否则他早都飞黄腾达了。他做单很厉害,只是业绩不是很稳定,比如在公司和部门,他一个月搞个第一,一个月搞个倒数,让人捉摸不定,这都是跟他的小聪明有关,因为公司的前三名,除了工资、提成之外,还有几百元的特别奖金,他就是为了这几百元,而把两个月的单,集中在一个月出,这样可以使利益最大化,他对自己的“杰作”还颇为得意。我佩服他做单和控制出单的能力,但对这样的方式不以为然,因为有时签单机会稍纵即逝,该签的时候不签,等想签的时候就没了。
后来知道,波和坤的出征济南,多少还有一些被迫的味道,因为之前深圳公司的总监勇和上头关系紧张,坤曾力助波取而代之,后来勇没被挤走,波和坤倒是不好在深圳呆下去了。这回我们四部一下子被抽走三个人,新上任的经理姚不愿意了,不知道是他的本意,还是深圳公司授意,说波只能带一个人走,必须给四部留下一个骨干。若留下一个,那肯定是我。这样我又不愿意了,整个七月都没怎么继续发掘客户,而且交接工作都做了一大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这事,还差点跟关系一直不错的姚急眼。
前边说过,姚年底之前就早早回家了,但一直关注着中国企业网的动向,期间还给我打电话咨询过,当知道网络市场还很大时,从老家再次跑来深圳,通过我和其他同事的“探路”,又重新回到部门做业务。因为姚的业务水平一直不错,领导很欣赏他的成熟和老到,刚好这回他好象又在马总来深圳的时候毛遂自荐,所以就同意由他暂时出任波离开后的部门经理一职。
姚看我跟他急,就连忙安慰,说他不是有意想挡人财路,而是觉得跟我配合默契,是真心想留我助他一臂之力。后来见我执意要走,所以也没再强求。后来想,如果当初留下来,也许要比去济南做经理要强很多。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做交代。
这回不是三天成行,而是从“叫嚷”到出发,差不多用了大半个月,所以也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后顾之忧。阳辞去上了几个月班的简单工作回老家,房子转租出去,把鲁的床和海的画物归原主之后,能卖的都以更便宜的价格卖掉了,实在卖不掉的都送人了。
上次之所以要求出发的时间那么急,主要是那边的公司已经成立,就等人员到位好开展工作了,而这回,济南的公司还在筹备阶段,营业执照还没拿到手。
7月底8月初的样子到达济南。中国企业网在济南的办公地点,一改过去大多设在中心繁华地段的特点,这回设在相对较偏的厉城区,好在济南市区面积并不很大,公司设在哪里都差不多。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好象是当时济南科技局的办公大楼,紧邻着一个大多数济南人都知道的星级大酒店。公司在十几层记不清了,只记得一层总共600多平方米,预计最多可容纳100多人办公。我和坤去的时候,正在装修。
工作上的事先放在一边,因为老舍写了篇著名的散文,叫《济南的冬天》,所以就想凑个热闹,先说说对济南夏天的印象。
首先就是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出奇的热,让我这个长期在深圳火热天气下生活的人,都有点招架不住。只知道中国几大火炉城市,如西安、重庆、武汉、南京、长沙的夏天,热得让人招不住,没想到名不见火炉经传的济南,怎么也会这么热,这可是一个被誉为泉城的地方啊,有泉水的地方,总让人感觉有那么一丝清凉的意思,可济南没有,除了热,还是热,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所以呆在有空调的地方就不想出来。
济南又称泉城,即满城遍布大大小小七十二名泉,可我并没有见到多少,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感触并不很深。如果这些天然泉水,能给人品尝和饮用就好了,那样就更加是名副其实的泉城了。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到处都是啤酒摊档,而且都是散装的扎啤,从啤酒桶的龙头里直接接出来,味道和口感都不错,一元钱一扎,大家喝啤酒就跟喝水一样,下酒的一大盘盐水煮花生,竟然只卖一元,甚是实惠。当时跟坤,晚上没事就喝啤酒消暑聊天,还真是一件惬意的事。坤原来是不喝酒的,在我的带动和当地气氛环境的影响下,那段时间学会了喝啤酒,而且酒量日益见长。泉水喝不着,啤酒也不错,把济南称为啤酒之城也不为过,不知道青岛有济南这么高的啤酒普及率吗?
再有印象,就是沙尘暴,因为那是我见过的唯一一次沙尘暴。初来深圳,没有经历过北方沙尘暴的人,可能会感觉深圳的台风有点恐怖,多少有些不安和坐卧不宁,这和我来深圳,初次经历台风的感觉一样。记得初来深圳时,对只在课本上了解的台风,感到陌生和无比新奇,每每有台风来袭的报道,就象过节一样感到莫明的兴奋,台风力度小了,就会感到失望,台风力度大了,又会感到恐怖和不安,后来经历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知道再大的台风,房子也不会垮,天也不会塌,只知道台风过后,天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后来经历了一次北方的沙尘暴后,才发现深圳的台风,原来象南方的少女一样,即便是偶尔发点脾气,也还是那样的温柔。
记得那是2001年的夏天,因工作关系被派往济南,刚去没多久,就遇到了沙尘暴。记得是下午两三点,不久前还好端端的天气,突然就狂风大作,乌云从远处天边迅速压过来。当时在十几层办公,而且整层楼都是公司的,可以鸟瞰和环视济南全城。一时间,感觉到原来还挺大的济南城,在黑云迅速笼罩和压境之下,不断地变小又变小,紧接着就听到窗户和玻璃幕墙被敲打得梆梆作响,开始还以为是冰雹,后来才知道是空中的沙石,还有漫天飞舞的各种塑料袋、布料、树枝树叶,甚至还看见类似锅盖一样的东西,整个天空“群魔乱舞”,再加上天越来越暗,最后已是白昼如夜,街上隐隐约约亮起的路灯、车灯,如鬼火一般,那才叫恐怖,真如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好在持续的时间还不到一小时,天空重新放亮,雨势也逐渐减小、停息,惊魂未定的我壮着胆子出门察看,发现楼下的几棵树已被连根拔起,街道两旁的很多树也是东倒西歪,有些已彻底横在了马路上。看看路上的行人,还算从容。问起一个当地同事,说他们当地人已经习惯了,这次沙尘暴不算什么,比起前段时间的那一次,真是小巫见大巫。确实,南方的台风充其量也就是发脾气的少女,而北方的沙尘暴更象喝醉酒的莽汉。
济南人给我的印象,也跟济南的天气一样,热情好客、率直豪爽。我最欣赏的是济南人的礼仪文化,这可能就是山东儒家文化的代表吧。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想不到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山东在济南,还被继承和发扬光大得如此之好。济南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称呼是“老师”,不管男女老幼、贵贱尊卑,称呼人基本就是“老师”,就跟在深圳称呼先生、小姐一样普遍。这让我想起了在四通最初的岁月,那种文化氛围让人心情舒畅。到了济南,让人又有了这种久违了的感觉,一声“老师”,一下子就增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亲近感。
济南的文化气氛很浓,尤其是民间文化盛行,晚上随便逛到一个街头广场上,都是自发组织文艺活动的人们,不分男女老幼,欢乐气氛相当浓厚,也能上档次。比如跳舞,基本上都是比较高雅的拉丁舞,而且水平都很高、很专业。
济南人自嘲,说那里是中国最大的县城,倒不是城市建设有多落后,而是管理比较松散。比如到处都是下岗工人摆卖的摊档,不仅晚上摆,白天也摆,不仅边远地方摆,而且满城都摆,甚至济南的象征,市中心的泉城广场边上,也摆的到处都是。我甚至看见过马车,在厉城区的主干道上,大摇大摆地行驶。虽然管理得不严,但并不感觉这个城市有多脏乱,一切依然是那么井然有序,感觉就是随和,就跟大多数中国人都习惯的县城,生活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想起原四通的李工,从美国回来给我们讲印象,说美国很多城市,跟中国人心目中的城市都不太一样,比如洛杉矶,就是一个超大的农村,但不影响人家国际化都市的地位。如此,大县城又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中国出现一个象大村庄一样的大城市,我想它肯定是最有吸引力的城市。
济南的冬天如老舍之笔下那样温情,济南的夏天如济南人之性格那样热烈,济南的工作如公司之发展那样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