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人过年习俗 重头戏还在大年三十
大众网
岁末的日子,人常常是期盼又忙碌,盼着这辞旧迎新的重要关口,盼着来年的顺心顺意,当然,也一如既往地忙碌工作,忙着过年,闲暇中含着对往年的不舍和温暖。
如今,也是像小时候那样巴望着过年。虽是当下的日子天天像过年,随时可以有新衣有美食,可依旧怀念小时候的年味。
又逢岁末,我们能守着那些过往吗?守着那些逝去的年味和年俗吗?假如有一天,年味没有了,我们这些人又该在年里说些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在古人过年的讲究、欢腾、热闹中,重拾那些渐渐逝去的年味。
旧时一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筹划过年事宜,济南谓之忙年。到了腊月初八,济南叫过腊八,人们用糯米加入各种豆类、大枣、花生、栗子和糖,熬制成粘稠的腊八粥,用来表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济南人还喜欢用泺口醋腌制腊八蒜,到了小年和大年时,吃饺子用腊八蒜和腊八醋佐食,刺激又消食,可为黄金搭档。
腊月二十三为辞灶日,济南叫过小年。这一天人们要在锅灶前贴新灶王爷像,供奉麦芽糖,以求灶王爷吃了粘牙的蜜糖就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开始扫尘,即清扫房屋,置办新衣,办年货。
济南有句顺口溜二十八,把面发。临近过年,人们开始蒸馍馍,这时的馍馍都在面中放点糖,吃起来像点心。馒头形状也各式各样,有的做成小刺猬、小兔和小猪,也有用雕花模子扣出的金鱼和蝴蝶,最不济也要用红颜色在大馒头上点上红点,以烘托年味儿。当然也少不了做发糕,打酥锅、炸麻叶、炸藕盒、炸鱼、炸松肉、煮五香疙瘩皮咸菜等等。济南周围的农村这时则开始做豆腐、摊煎饼、用炒熟的小米面制茶汤面,一派喜气洋洋之景象。
重头戏还在大年三十。院门及屋门要贴迎新春联和年画,在济南,门扇上的门神多贴秦琼和尉迟敬德画像,而年画中连年有鱼(余)、龙凤呈祥和老鼠嫁女等颇受济南人的喜爱。当夜色降临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一餐年夜饭,喝团圆酒。饭前不忘记已故的祖先,先到街上或院子里燃香烧纸。在郊区农村,还有在院子里撒芝麻秸的习俗,以喂祖先乘坐的牛马。
吃完团圆饭,全家人团坐在一起包饺子,午夜前不能入睡,谓之守岁。济南过去过年的饺子多为素陷,寓意来年平安素静。四更或五更时分,全家人要一起吃饺子,俗称五更饺子,取其谐音,也称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象征辞旧迎新。
有趣的是,济南过年时人们的言行都有些忌讳,如年三十不能到人家串门,不能向人家借东西,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除夕夜不能大声讲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寓意挣钱的意思)如摔碎了盘子碗等家什,要赶紧说岁岁(碎之谐音)平安。还有,年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还不能扫地和倒垃圾,那样会将财气一起扫地出门。
放爆竹,同样是春节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年初一一大早,擦着黑,拜年就开始了。人们穿新衣,戴新帽,旧时女人还戴绒绢花,向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拜年。
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要磕头,平辈之间要相互抱拳拱手,说恭喜发财和过年好之类的吉利话。年初二,济南的传统是回娘家,出嫁的闺女、女婿及外甥们携带着礼物回家,女婿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人也设宴热情款待。
正月初五,济南叫破五,这一天,家人不出门,又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济南俗称捏破五。同时还要放鞭炮,叫送年。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旧时济南的灯节很是隆重,从正月十三(也称上灯节)开始,历时长达五天。最大的看点是府城内、城关及郊县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纷纷挂出鱼灯、元宝灯、聚宝盆灯等各色花灯。大商场、公共场所及庙宇里还悬挂出会有历史故事的走马灯、宫灯和盒子灯,并设有灯谜,过去叫猜灯虎。各街区的百姓还自发地组成踩高跷、扭秧歌、耍龙灯、四蟹、舞狮子、跑旱船、抬芯子等扮玩表演队伍在街头上亮相,锣鼓喧天,彩灯闪烁。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街上人潮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