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老街巷,让人感受到济南历史的沧桑
来源:济南时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倘佯在历下区的老街巷,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里,从一条条老街、一个个老建筑,就可以感受到济南历史的沧桑。老城区曾经有的11条老街巷,如西门大街、院西大街、院东大街、院前大街、府东大街、府西大街等,1965年被整合后命名为泉城路。
老街巷里有历史、有文化。2003年初,对位于泉城路西头南侧旧军门巷的商代中期“灰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后表明,这是迄今发现的济南老城区年代最早的人类活动踪迹,距今已有3500年。战国时期,齐国曾在这里筑城,取名“泺邑”,后来又称“历下邑”。据《史记》记载,汉高后元年即公元前187年,“割齐之济南郡为吕王奉邑”,说明汉高后时已设“济南郡”,“济南”之名开始出现,因在古“济水”之南而得名。唐朝开国后,济南称齐州;宋徽宗政和六年,齐州升为府,改名济南府;明清时期,济南成为山东省的省会;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开始新建济南城墙,设东门、南门、西门,城外围以护城河,城内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三大最高行政、军事、司法机构的驻地……
旧军门巷 济南老城区老街巷名称的由来,与济南的上述历史密不可分,几乎每一个老地名都有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和历史的渊源。在原百年老校济南一中、新千年初改为泉城中学的大门外,有一条运署街,街名起始于清朝,因山东“盐运使署”移设于此而得名;西侧的按察司街,取名于明朝初年,因街上曾设有”提刑按察使司”而得名;布政司街,是因为明清时期山东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的官署布政司在这条街上而得名,当时街上店铺林立,晚清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曾描写道,出了大明湖南门,“从守道门前四牌坊到了布政司街里面,由布政司街各家书铺里看过书,去出西门,到趵突泉上玩耍了一大会。”布政司街后来改名为省府前街;至于县学街、贡院墙根街等地名,更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明清以来济南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印记。府、州、县学又称儒学,是明清时期地方官学的主要形式,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县设县学。老城区的县学街是因紧靠历城县学而得名,贡院墙根街则因位处明代山东乡试的场所——贡院的东墙根下而得名。明清两代山东乡试录取的名士之中以济南籍的居多,出现了众多的像边贡、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等进士出身的知名文学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