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济南知名企业的“小时候”
记者 董莉
1953年4月,济南第二机床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729龙门刨床。二机床承接的福特DSP项目全景1960年,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JN150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诞生。
说起济南的知名企业,不得不提到二机床和重汽。如今的二机床是全国机床行业大型重点骨干企业,而中国重汽更是走出中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虽然它们都已成熟壮大,但苦难的童年和奋进的青年时期还是值得我们回味。
二机床的“小时候”:曾是国民党的军械修理所和仓库
1937年10月,在济南西南隅的青龙山北麓,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和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的韩复榘,将所属部队的一部驻扎在这里,并建立了军械修理所和五六座仓库——这就是济南二机床的前身。
从建厂到1948年9月解放军接收军管,是二机床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解放初期该厂的一份资料上是这样记载:“当时该所的管理组织全系封建把头与密布的特务统治,工人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食不饱、穿不暖,‘点名、站队、挨打、罚跪’是很平常的事情。”
济南解放后,胶东军区和渤海军区兵工局将其接收。武器、军械是淮海战役和渡江作战最需要的,但接管工厂时只有80余台破旧落后的设备,470余名职工,全部厂房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
设备、厂房虽然简陋,但刚刚翻了身的工人有着用不完的劲儿。到1949年6月,共生产60炮150多门、炮弹15000发和炮弹引信8000多支,修理各种大炮300多门和大批步枪、机枪,还为渡江战役制造了每根长70多米的防滑链11.7万根。为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甚至解放全中国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0年11月,工厂改名为“济南工业局第二机器厂”,产品也从军用转为民用。当时,社会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从铁路上的道钉、浇田的水车、矿山用的水泵、建筑用的洋灰搅拌机到柴油机、空气锤、皮带车床等都生产过,最多达到42种产品。
1952年初,第一机械工业部向工厂下发了包括制造龙门刨床、机械压力机等在内的产品研制计划。当时,新中国刚刚迎来两周岁生日,整个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批重型机械装备。但制造大型机械产品所需的厂房、设备、经验都非常稀缺,技术人员就更别说了,就连能看懂图纸的工人都屈指可数。
但工人们群情振奋,响亮地喊出了“打响第一炮,造出龙门刨”的口号,这也成为那个时代二厂乃至整个城市最响亮的口号。
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济二人凭借一股敢打硬仗的精神,愣是用5吨和8吨两个冶炼炉浇铸出了40多吨的铸件,用4米的刨床加工出了9米的床身,用“钢丝+显微镜”检测出了刨床导轨的精度……
经过艰苦努力,1953年4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大型龙门刨床在济南二机床制造成功。时年8月12日,根据产品发展方向,工厂正式更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记者董莉)
重汽的“小时候”:摸索4个半月,制造出中国首辆重型汽车
重汽的小时候是国民党的军工汽车修理厂。1948年济南解放,人民的军队接收了这家汽车修理厂。1956年,成立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也就是重汽的前身。被誉为“重卡元勋”的王子开老人曾回忆说,接收时只有11个人,厂房四门大开,设备也很简单。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而工人们都回家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工厂承诺只要回来上班的工人,每人分一袋面粉。
淮海战役时,接收过来的汽车越来越多,达到了2000多辆,工人们修好后又送到前线。王子开老人在世时曾对记者说,当年他去淮海战役打扫战场,凡是汽车零件,不管好坏都集中起来运往济南,足足装满了四个列车。
当时,修车最大的难处就是缺配件。从1948年冬开始,工厂开始生产零部件。但由于条件太差,仅能搞些简单的制造。用现在的工艺标准看,那些配件可能不合格,因为当时技术力量太薄弱,工人们甚至连钢材型号和钢材成分都不懂。即便这样,源源不断修好的汽车还是在解放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济南刚解放时,很缺公交车,整个济南大概只有七八辆破旧客车。王子开和工人们就自己画图改装客车,把驾驶座位往前移,“造”出济南第一辆平头客车。此后,全市公交部门都用上了这种新式平头公交车。
这还只是初步改造,重汽真正开始造车,还是后来的事。
到了1958年,“大跃进”之风刮遍全国,报纸上都是各地要生产出汽车的新闻。厂里工人热情高涨,也要造汽车。就这样,全厂上下围着一辆苏联嘎斯69吉普越野车,拆了装、装了拆,依着葫芦画瓢,只用17天就造出一辆吉普车,结束了济南乃至山东不能造汽车的历史。
接下来怎么办呢?是老老实实做配件,还是完全转型造汽车?大家心里都没底。1959年,在听说国家相关部门召集全国汽车厂家开车型分工规划会后,王子开被派到北京去“打探”消息。
“我们有统一规划,一汽干中卡,南京干轻卡,北京干吉普,现在还有一个8吨车型没人搞,想找你们,但又不放心,怕厂子不行。”汽车局计划处处长这番话刺激了王子开,他一拍胸脯说:“8吨就给我们,我们干!”
从汽车局出来,王子开专门跑到复兴门外大街,他要看看所谓的“8吨车”到底长什么样。“在十字路口,看到捷克进口的平头大货车,很漂亮。”王子开后来这样形容第一次见到的“8吨车”。
只是这么远远地看了看,一没经验、二没图纸、三没设备,怎么生产?他们借鉴第一辆吉普车的做法,从省交通厅要来两辆样车(斯柯达706系列),一辆拿来“解剖”,另一辆留下,供设计者测绘画图。
试制过程中,因为当时国内没有斯柯达轮毂的钢圈模型,又没纳入国家计划,各大钢厂都不给做,工人们就自己用标准的工字钢改制而成前横梁本来应该用锻钢,但当时没有条件,只能用铸钢代替。最终,他们采用土法、自制设备等手段,手工敲敲打打生产出几千个零部件。
经过4个半月的摸索、试验,1960年4月15日,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牌JN150型8吨载货汽车试制成功,由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一些老司机至今还记得,当年只要“黄河”车一上公路,别的车都情不自禁地为它让道。曾经,说起重汽,人们自然就想到“黄河”,“黄河”俨然成了重汽当时的代名词。
1984年,济南汽车制造总厂与中国其他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商合并,组成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1990年,国家将数家重卡制造实体联合组建了中国重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