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市创建:保泉先保山 泉水命脉求金刚不坏
济南时报
南部山区生态环境宜人 市水利局供图
在水生态文明市的创建之路上,济南市有不少“不走寻常路”的特色创新之举,如成立南山管委会,保护修复泉水的“命脉”强渗区,用“一河双人”制度来管理河道……一系列特色之举保护着泉城珍贵的水源。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文化标记、世界标志,保持泉水持续喷涌,是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试点期间,济南市秉承“保泉必先保山,保山必先保林”的思路,努力维护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保泉水的持续喷涌。
泉水“老家”重点保护:划定泉水直接补给区红线,修复保护强渗漏区
为保护泉水,济南市水生态创建办公室成员单位对泉域的地质状况进行了“摸底”,明确了泉水直接补给区范围,并严加保护。
强渗漏区对泉水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就像是泉水的“老家”。济南市在调查中确定了24处重点渗漏区,但由于不少被破坏或者覆盖,尚具备补给能力的渗漏带还有19处。有补给能力的强渗漏带的面积占济南市泉域面积的3.10%,而地下水补给量却占总补给量25.28%,所以强渗漏带的保护非常重要。
在保护修复中,济南以强渗漏区所处的整个小流域为整体,将24处强渗漏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缓冲带保护区,并对各保护区提出具体保护目标,修复破损山体,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进行雨水促渗和地下水回灌,实现水源涵养,保护泉水“命脉”。
南山有了“专职”机构:成立南部山区管委会,保护泉水“命脉”
南部山区总面积约3248平方公里,是全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泉水补给区、饮用水水源地和旅游休闲区。济南市提出,要坚决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统筹解决景观、补源、保泉等问题。
2016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南部山区将以保护为主,实行以生态保护为主导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划定山体、河流水系、泉水重点渗漏带以及泉水直接补给区四条生态控制线,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多规合一,成立市政府派出机构——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这是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管理,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南部山区保护具有里程碑式意义。2016年8月3日,新组建的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第一届领导班子正式上任,标志着南部山区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城区河流管得更好:推行“一河双人”制,河流生态保护力度加强
为保护河道,济南市实行了“一河双人”制度。2013年在全市192条河道推行了河长制,水利、监察、财政、城管等部门定期组成督查组,督查河长制落实情况。
各级“河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导考核。在每条河道河岸显要位置设立河长信息公示牌,公布河长姓名、举报电话。全市共设河长信息公示牌742块。济南还探索建立了“一河双人”河流保护制度,首批选取小清河、玉符河两条重要河流,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签订聘任书。济南还编制了《济南水生态文明读本》,生态理念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