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民宿游”探路:起步晚 并非“住一宿”那么简单
来源:济南日报
济南市一家民宿酒舍内景。(李鹏 摄)
又到“十一”。就在很多人准备挤破头扎堆热点景区、大型商场、步行街的同时,开始有不少人选择逃离城市,回归乡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伴随着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民宿”这一新型的乡村休闲模式也随之出现。民宿游的出现,让休闲业态更接地气,人气大增,逐渐成长为火爆的市场。
利用两天时间,记者深入南部山区,对济南的民宿游业态进行了一番调查。不可否认,民宿游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但相比外地,济南民宿游业态起步晚,距离南方一些地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状分析
济南民宿业起步晚潜力大
车辆行驶在乡间的盘山小路,一进入西营镇上罗伽村村口,就能看到一家名为“富路乡舍”的民宿旅馆招牌。该村支书赵后元说,该村是典型的“村集体发展民宿游”模式。“旅游局的专业人士发现我们村地处半山腰,有山泉水,有不少果树,风景秀丽,认为我们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在他们帮助下,我们村委带动第一批20家村民拿出闲置的房子,按照旅游局制定的标准装修成五十余间民宿旅舍,现如今已经投入使用。”赵后元说,每一家乡村旅舍都有一个主题,房间门牌使用老香椿木制作,很有乡村特色。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顾客充分体验慢生活,快乐生活。”在西营镇大南营村,一家名为柒舍的民宿负责人表示,柒舍就是指七间房装修风格各不相同,可供消费者选择。院落中有田地,旅客可以随便摘取蔬菜去往厨房做饭,也可以骑观光自行车到附近村中品尝农家乐。
背靠泰山的长清马套,民宿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凭借民居交通与基础设施完善,现已发展成可供住宿的特色院落30个,房间70多间,可容纳130多人同时住宿,可供200多人同时就餐。游客可以亲自采茶、观看炒茶和茶艺表演,并体验烙煎饼、豆腐皮制作等乡村活动。
民宿游,始于前几年兴起的农家乐。是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感到劳累的人渴望回归乡村,在吃、玩中体会天然原生态的心理表现。但随着乡村游的发展,仅仅玩一天、吃一顿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胃口,住在乡村,全方位体验乡村风光成为了人们的目标。
“济南的民宿游,不外乎6种模式。”历城区旅游局局长赵彤告诉记者,这6种模式分别是村集体发展、乡村旅游创客、村干部带头、公司化打造、景区高端引领以及公司托管运营,现在看,前两种模式发展最为抢眼。赵彤介绍,民宿游在南方一些城市较为发达,山东省内做得较为出色的有枣庄的台儿庄古城。而济南的民宿游则“来得有些晚”。
旅游者说 民宿配套令人担忧
在一家民宿采访中,记者偶遇家住甸柳庄的退休教师王先生。“我们夫妻退休了没什么事,想过一过宁静的生活,就到这里避暑。虽然是乡村,但房间干净整洁,可以喝山泉、吃山果,晚上不会被吵到,闲着没事还能帮着村民种种地,仿佛回到儿时。”王先生称,每逢周末,儿子一家也会来到这里团聚。但是王先生也表示,由于南部山区尚未有集中供暖,一些民宿也没有空调,冬天无法前来成为了遗憾。
曾经从事过旅游业的孙女士对于民宿游则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旅游一定要保证品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些费用也承担得起,虽然是乡村的民宿,房间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孙女士说,她曾经与家人入住过一家民宿,认为那里的住宿风格则代表了另一种高端民宿的发展方向。
准备利用“十一”假期去民宿度假的杨女士,则对民宿配套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乡村卫生条件是否可以?交通是否便利?我们开车去乡间,有没有专业的停车场?秋天昼夜温差较大,不知道晚上保暖如何?一旦发生纠纷,是不是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从业者说 政府专业引导 特色保障客源
“济南南部山区的农家乐发展得很快,也较为成熟,但民宿游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萌芽。在‘后农家乐时代’,人们吃了、喝了、玩了,还想住一夜来个深度游。”赵彤说,南部山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乡村多,政府相关部门要起到带头引导和后期服务作用,帮助乡村发展好民宿游。同时,这对一些贫困村的扶贫工作也有一定的帮扶、助力作用。“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标准,在卫生条件、服务质量、邻里关系、招商引资等方面严格把关,对于认真开发、服务的,要在政策、资金上积极帮扶,对于违法行为也绝不姑息。”赵彤表示,希望可以政府牵头,乡村努力,企业家投资,将历城区的民宿旅游做成济南的标杆。
经营旅行社的王玉春说,自己常年带旅行团去台儿庄古城旅游,对那里的发展情况较为了解,如果济南要做成一定规模的民宿特色游,需要走的路还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单一的民宿游很难长久存在下去。”王玉春称,民宿旅游必须遵循客观旅游规律,周边配套设施要齐全。“在一处民宿旅游的村舍,周围要有农家乐、采摘园、观赏风景区等配套项目,如果只是单一的住宿,很快就会被消费者舍弃,从而失去卖点。”
王玉春建议,济南的民宿游可以向丽江古城、乌镇、台儿庄等一些先进地区学习,房间装修也不必奢华,有乡村特点才能抓住游客的目光。
专家点评
民宿游源于“乡村DNA”
如果说,儿时生长在乡村、退休后渴望回归的老教师王先生有着“思乡情结”,那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孙女士则又是为何渴望民宿游呢?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基础是农耕文明,讲究“民以食为天”、“土地就是生命”的中国人,虽然城市化发展如此迅猛,但那种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乡村情结”仍无法抹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DNA”的一部分。王忠武说,“城里人是渴望乡村生活的,除了骨子里的情怀,还有需要释放压力的客观需求。正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民宿旅游,也可以看作是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然。”
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高爱颖说,虽然民宿游兴起仅是近几年的事,但因为人们渴望回归乡村的天性、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要求,促使其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状态。“南方的民宿游已经非常成熟,像莫干山民宿,消费已达到一天3000元,品质非常高。”
高爱颖说,山东威海的海草房以大海为特色,海草式的装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度假,对于省内的民宿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整体看,山东本土民宿发展距离南方有着不少差距,主要体现于“品质”方面。“游客来住宿,其实主要看中乡村特色,如果缺失特色,就不会吸引旅客。”她认为,部分乡村游开发主体是农民,他们对于住宿条件的理解并不同于城里人,因此有些服务的舒适度达不到要求,这部分民宿就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