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文化特质
来源:济南时报
济南社科院原副院长荣斌先生说:“济南,姓济名南,字泉城,号湖山,男性,高大……”生动而又准确地对应了济南文化的诸多特征,十分精辟。另外,《大东》中的“有洌氿泉,无浸获薪”,以往只是把它做为济南泉水早期记载使用;大明湖最早称“净池”历来无解。现在,对这些史料都有了新的理解,尽管还只是一家之言,但我们对济南历史的认知无疑会因此而更深刻、更丰富。
济南大学副校长、济南文化研究院院长党明德教授则对文章中提炼的“济南异常强烈的名士品格、担承意识”和“中华核心元素在济南的密集积聚”等观点十分推崇:“这种总结,是对济南精神的最好提升。”
省政协副主席、山师大副校长王志民近日在省政协《山东文化通览》(17卷本)的编纂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中华文化的自证地”、“城即园林”等观点直接体现在《济南卷》的相关章节,甚至相关标题上。
日前,围绕着《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中所涉及的观点和内容,记者专门采访了王育济先生。在3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让记者感受最强烈的是王育济教授的深刻和严谨:大至“城即园林”、“湖山气象”、“名士品格”、“自证圣地”,小至“明湖净池”、“趵突事变”、“华泉汲水”……这些历史在王先生深刻的分析下,竟都有了全新的意象;然而每立一论,又必有坚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对一些探索性的观点,王先生仍会强调,“这并非定论,只是做学问的一种乐趣。”
《济南历史文化的变迁与特征》近4万字,本版此次刊登的文章,是王育济教授应邀特意为本报撰写的。
■王育济简介
王育济教授,山东文登人,生于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常委、人文学部主任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