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名泉探访: 大隐隐于市 衙门里的珍珠泉
泉池东侧的珍珠泉石碑。 赵可心 摄
泉池南岸浮玑亭伸入池中。 赵可心 摄
鲜有人至的珍珠泉显得格外宁静。 赵可心 摄
中新网济南12月30日电 (赵可心)“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老残游记》里的济南泉水与寻常百姓相依相守。而鲜有人知的珍珠泉却因身处衙门高墙,多了些“大隐隐于市”的神秘与坐看风云变幻的沉稳。
济南老城区市中心繁华的芙蓉街东侧,伫立着古色古香的山东省人大大门。门外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门内的珍珠泉始终保持自己的姿态,正应了陶渊明《饮酒》中的那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中新网记者30日揣着探秘之心,拜访了这闹市中的珍珠泉。进门沿左侧马路直走,经过会议厅和人民会堂,便看到珍珠泉静静地喷涌。与趵突泉相比,珍珠泉所在院落清幽许多,不见游人如织,也不见过多人工痕迹。难怪乾隆帝题诗曰“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创见讶仙区。”
于泉池南岸浮玑亭倚栏而望,不远处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池底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如珠如玑,错落有致。
“娥皇女英异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从一位常来这里散步的“老济南”口中,记者得知这泉名的由来颇有传奇色彩:山东一带遭大旱,娥皇、女英带领父老兄弟,费尽千辛万苦祈祷上天降雨,此时却传来舜病倒南方的消息,娥皇、女英当即启程南行,与百姓们挥泪话别。泪珠落地处,冒出股股清泉,泉水如同一串珍珠,于是便有了“珍珠泉”。
汉白玉石雕栏中,“泪水所化”的清泉水,在寒冷的十二月显得格外清冽。池中的鲤鱼,红的、黑的、黄的自顾自地来回游荡,虽没有夏日的欢腾,倒也给寂静的泉水添了几分色彩和活力。
立于泉池东侧的石碑,上刻“珍珠泉”三个大字。字由山东原省委副书记高启云题写,是曾驻此地的官员们留下的印记之一,记录着历史,也诉说着衙门里珍珠泉的前世今生:明宪宗时,珍珠泉被划为德王府西苑,从此与王贵结下渊源;清康熙、乾隆几次南巡经过济南,都以珍珠泉巡抚衙署作为行宫;同时,它也是晚清山东的政治心脏,丁宝桢、袁世凯、周馥、孙宝琦……1840至1911年,珍珠泉大院见证了33任32位巡抚的来来去去。1979年,这里成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伴君如伴虎”,珍珠泉能在政治风云中得以留存也是一个奇迹。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七七事变",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南逃时,将省府大部建筑破坏;如今的珍珠泉大院,也曾遭日本飞机轰炸成为一片废墟。
也许正因王贵气质与战火洗礼,珍珠泉才显露出“坐看云起云落”的淡然。“珍珠泉虽名气不大,游客也不多,但总有一番曲径通幽的美。”一位年轻的女游客表示,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游玩。
珍珠泉,为金代《名泉碑》、名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著录的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珍珠泉泉群”之首。2002年,珍珠泉大院始向社会开放。